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教学
2010年,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世界各种矛盾的深入发展导致部分国家和地区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显现突出,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阿富汗对塔利班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泰国“红衫军”反政府抗议游行、韩国“天安号”沉船悬疑、美韩海上联合军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推进国际交往和各国发展的同时也激化了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面对国际频繁出现的诸多难题和挑战,高校应树立忧患意识、国际意识和长远意识,加强和改进当前国际形势教育,切实提高国际形势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高校国际形势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国际形势教育是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宣传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现状、趋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等。加强高校国际形势教育具有深远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辅助,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形成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和党情,高度认同我国当前制定实施的大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并为之不懈努力。
1.加强国际形势教育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了解世情。国际形势教育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发展状况以及即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对形势作出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教育具有不同于国内形势教育的特点。首先,内容范围具有广泛性,涉及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状况以及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其次,研究的重大事件具有震撼性,发生的事件足以引起各国关注和研究。再次,国际形势教育对教师要求较高,相关教师需具备更为全面而深厚的知识结构。全球范围内发生事件的复杂性不仅要求教师了解事件的表象,还应熟悉各国的地理环境、历史状况以及与他国之间的深刻渊源和联系,善于从事件表面寻找到内在的本质根源,从而帮助学生深入辨清形势、辨别是非、理解世情,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加强国际形势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国情。通过国际形势教育,学生能接受深刻生动的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珍惜和维护稳定大局,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因而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国际形势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际角色与地位,理解对外开放国策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使馆被炸、奥运火炬传递受阻、美韩联合军演等国际背景下的历史事件,无不牵动大学生的爱国心弦,使他们接受到严肃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际形势教育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强化公民为扞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精神,国际形势教育能普及国防和军事知识及技能,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国家安全观。
3.加强国际形势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形势分析方法。国际形势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觉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能力。国际形势教育能培养学生养成马克思主义系统观,通过局部看全局,透过支流看主流,抓住实质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世界在加速联系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由此矛盾激化,引发此起彼伏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国际形势教育能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本质上认识世界的各种现象,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辩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等,科学分析形势的思维方法反之帮助学生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正确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当前高校国际形势教育存在的盲点与弱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并对高校形势政策教育提出诸多要求。经过若干年的课程探索与建设,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得到普遍重视与发展,但由于国际形势教育本身具有复杂性、深刻性等特点及教育时间过短、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等原因,当前高校国际形势教育存在一些盲点与不足。
1.管理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目前很多学校实行多头管理的体制模式。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或由教务部门管理,或由党委宣传部管理,或由学生工作部管理,或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管理,多头管理的体制模式缺乏专门机构统一负责,致使责任推卸、管理混乱、备课不足、效果欠佳。此外,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资金投人方面明显不足,国际形势教育需要长期的书刊、音像资料资金投人,师资培训、场所设置、专家、活动安排也需要一定资金,学校对课程的不重视及课程重要性的被弱化导致资金投人不足,国际形势教育缺乏必要的资金体制保障。在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上,由于缺乏责任机制未能形成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作指导,国内形势教育与国际形势教育内容比例失衡,国际形势教育不能得到充分重视。
2.师资队伍不明确,缺少教研机构。目前许多高校未能建立稳定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没有设立专门的形势政策教育教研机构,国际形势教育缺乏深层理论指导,未能深入解释国际事件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及相关联系。大部分高校采取“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让一些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院系辅导员以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其他一些行政人员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教学经验及理论水平的限度影响了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分析,把握事件的深层矛盾与规律。这种分析对教师要求很高,既要求他们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积淀,又要具备辩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将两者有机融会贯通,则会缺乏问题分析的深刻性和透彻性。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性对这种融会贯通知识要求更高,不经过长期系统培训很难深刻掌握国际重大事件表象背后的真正本质。缺少专业老师的理论讲解及科研机构研究成果支撑,将是制约高校国际形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瓶颈。
3.学生接受国际形势教育不具备连续性。由于形势政策教育仅限于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无法连续接受接受相关教育,这既不能实现国家相关规定,也无法满足高年级学生的求知欲。《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人学生成绩册。不少高校或以其他教育代替形势与政策教育,或仅进行1至2学期的教育,这样既不符合《通知》精神,也不能满足高年级学生了解世界形势的求知欲。大学生对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思考问题具有宽域性、分散性和表层性特点,国际热点往往成为他们的关注点与讨论点,引发思维变化及思想变动。这种特点将持续整个大学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如果忽视高年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不对国际形势作出准确判断和及时引导,很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判断。
4.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单一滞后。目前,很多高校虽然已经改变了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讲座报告等大课堂教学,但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简单,教学形式依旧单一,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参与性,导致原本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师生间缺少应有的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与国内形势教育相比,国际形势教育受到时空、认知等条件限制,教师难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随着网络时代的深入发展,学生更多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获取国际资讯,随时了解国外动态。高校国际形势教育的滞后性及方法的单一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迅捷获取信息的期望,高校面临与互联网等新媒体争夺学生思想阵地的严峻困境,同时承担了网络时代背景下国际形势教育手段方法变革创新的重大任务。
三、探索新形势下国际形势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1.建立健全形势政策教育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政策教育管理机制建设提出总体要求:“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要加强督查工作,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地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各高校应依据国家政策指导,结合地方实际及本校特点部署教学工作,并组织落实教师培训、教学管理和考核等。例如,可确立党委统一领导,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主管,教务处、社科部、学工部、宣传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具体实施上,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教政治育理论教研部总体统筹规划国际形势教育,制定长期教学计划与大纲,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确保机制到位、制度到位、师资到位、经费到位,组织其他各部门协调配合,切实把形势政策教育尤其是国际形势教育贯通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
2.成立国际形势教研室或研究小组,加强国际形势规律研究,提高教师以马克思主义分析国际重大事件的能力。国际形势教育不仅要求讲授事件的过程和结果,更要求透析事件的起因、联系、本质和规律,这要求学校成立研究小组开展专业研究。中宣部、教育部等国家部门近年来多次颁布的相关文件也越来越表明:高校国际形势教育应具有体系性、原理性、科学性、教育性,高校应尽快成立研究机构或研究小组,解决国际形势教育中存在的重大实际问题与理论问题,具体主要研究如下课题: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提炼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对重大国际事件分析、指导的科学论断;学生心理特点及接受特征,把握学生关注国际形势的范围、特点,及时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国际形势教育教学特点,分析国际形势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与其他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和宗旨大纲;主要国家发展历史及其外交联系,形成丰富稳定的资料库,有效预测、解释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教育范畴研究,揭示国际形势教育内容、方法和环境等各环节,研究该教育特有的教学要素与环节;国际形势教育方法论研究,探寻独特的研究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国际形势的思维方式等。
3.建立“专兼协调、内外结合、全面动员、联动教育”的教师队伍格局。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素养,定期选聘校外专家作报告,调动学校各级别、各学科教师的国际形势意识,将国际形势教育贯彻在各自的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过程中。“专兼结合”,即“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要纳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制。”队伍设置的关键在于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国际形势教学素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理论素养、教学技巧等,胜任国际形势教育的教学特点。“内外结合”,即“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也可邀请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等院校知名专家、国外国情专家做讲座和报告,建立国际形势教育专家库,定期聘请他们讲授国际局势和国际事件。“全面动员”即动员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等各级教师自觉培养良好的国际形势观,将国际形势教育贯穿在平时的工作和教学中。“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都要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此外,高校各门课程均具有国际形势教育功能,广大教师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将这种教育融人大学生专业学习中。“联动教育”,即在“专兼协调、内外结合、全面动员”基础上形成国际形势教育的全面、协调、动态局面,调动校内外各种积极力量,共同推进学校各年级学生的国际形势教育。
4.构建网络时代条件下国际形势教育方法群。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关系国际形势教育的成效,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使教学内容产生影响的重要条件,是影响最终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国际形势教育在发扬课堂教育、专家讲座等传统优秀教育方法的同时,还应开发现代教育方法群,占领互联网主阵地,“要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各综合教育网站和各校园网站要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摒弃教育方法的单一性,采取综合的网络教育方法群,形成教育合力、产生综合教育效果。“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可以开辟形势与政策的主题网站,通过充分调动网络优秀资源,开展网上多彩活动、开辟网上学习园地、完善网络各种功能等途径,唱响网上主旋律,扩大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力。”在网络化意识形态领域内,如果“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网络上国际形势动态和思潮,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里主阵地作用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
作者:张毅翔(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yjx/56834.html上一篇:分析形势政策教育的实质和特征
下一篇:影响形势教育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