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教学
一、概念的理解
课程一词在拉丁文中是跑道的意思,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有人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有人认为课程就是教学计划,也有人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经验,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全面的。从广义来讲,课程就是实现教育目的、目标而组织的由教育内容与实施策略所构成的有机的整体;从狭义来讲,课程指教学的科目,在这里指一门学科。
学科是指为了教学的需要,而把某一门科学内容加以精选和排列,使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某一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水平。学科同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科内容既要能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要是科学上有定论的东西,这是二者的联系。学科的体系不同于科学本身的体系,它既要适应不同年龄的学习,又要能达到学校教育的目标,这是二者的区别。
历史属于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历史课程是广义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它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是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任何国家,不管它的社会制度如何,教育都是为了社会的需要,培养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教育目标也由培养传统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化,历史教育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地需要进行改革。因此,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即指历史教育为实现其新的教育目标而选择的全部教育内容及进程。
二、历史课程改革的内容及进程
著名教育家泰勒经过八年的学校实验,1949年完成了他的《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创立了较完整的课程改革理论体系,他指出,课程应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所以,笔者认为历史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制定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历史学科课程设计,调整优化课程结构,编写有特色的教材,加强对历史教师教学手段的培训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等等。
基础教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借鉴国内外课改的经验,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我们了解到:我们的课改工作方针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具体工作分两个阶段:2000年到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颁布新的课程标准,评价制度及课程管理政策,使用新教材并运行起新的学校管理制度;2005年到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历史课程改革已按此进行。
三、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
在历史课程改革的范畴里,最重要的是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往实行教学大纲制,中小学教育从上到下实行一纲(教学大纲)、一本(统一教科书)、一参(统一的教学参考书),全国上下一盘旗,没有体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学生认识的差异性。在这种大“气侯”下,历史教育的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难以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为此,教育部决定要在总结现有课程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非常英明的举措。课程标准具有教学大纲的功能,但它不同于教学大纲,它是一种规则,它研究的是课程体系中的性质、功能、范畴,明确本学科的目标、范围,研究本学科结构、概念、基本观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本学科不同类型课程的综合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评价标准等,它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估,以及升学考试命题的依据。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已按此颁行。一个好的课程标准制定后,就使得教材编写、教法采用、教学效果评价有了游戏的规则和法律的依据。好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教材的多样化、教法的灵活性,有利于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从而更好地为新世纪服务。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标志着全新的历史教育的春天到来了。
四、历史课程改革的难点
任何改革,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失误和偏颇总是会发生的,课程改革也是如此。总结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对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肯定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国外在课程改革中主要有哪些问题呢?综合起来如下:
1.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20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儿童中心论”非常流行,片面强调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对忽视对课程本身的系统建设,因此受到“轻视教学论”的抨击,但五十年代以后,又明显呈现课程过深、过难、过分理论化的趋势,从而使新教材难于吸引大批学生,教师也不愿意教。我们现在的教材就有这样的特点,有些偏,过于精简,难以理解,而且题和教材不配套。
2.在社会舆论上没有作好充分宣传,因为新的探索就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当人们没有接受新的理念之前,必然会对新的改革产生心理上的反抗。例如,美国的现代外语设计课程在52万美元的支撑下,历时七年的实验取得了成功,在美国东北部各州试用的结果是学生的口语能力大多超过老师,就是为了这一点,教师就拒绝采用该教材,以取得关于教师的传统形象。我们现在的教材虽有了几种版本,但在教材的使用上,都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选定的。
3.忽视课程设计的规律性,对学校课程的编写作了形而上学的理解。众所周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要求娴熟学科新知识的专家、学者参与中小学课程设计,这实际上是把课程编写同学术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混为一谈,这使得课程改革过深、过难,教师难以掌握、学生不太愿意学,结果这成为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鉴于上述情况,现在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教师本人对新教材的适应能力,并且把这种适应能力培训工作列于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项工程对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来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它的复杂性、重要性、创新性使我感受到这就是我们目前改革的难点,而对历史课程改革而言,难度就更大了。主要因素分析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由于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升学就业趋向电子工程、医学、金融、法律等热门专业,师范专业成为了冷门,而历史又是冷门中的冷门学科,很少有人选择。
(2)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其创新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能立竿见影地显现,人们往往忽视历史 第一论文网的教育功能,加之近些年历史高考命题较难,考生成绩难以提高,各种版本的教材,还有待调整、完善,因此,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教师无法教好历史。
(3)学校领导,特别是初中学校的领导,从本学校的升学利益出发,以中考不算历史成绩或算也分数有限为由,减少甚至不开历史课,更不愿意送教师培训。
(4)中途培训在资金和师资力量充足的情况下,学校会大力支持,但在贫困地区,在教师资源紧张的地区,培训工作就很难进行。
(5)教师本身的素质决定培训的结果。其实现在很多老师还在穿新鞋从老路。
综上所述,历史课程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周全的策略,需要主管部门的支持,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的支撑,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这个角度讲,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美国联邦政府与当代美国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0,(2).
[2]王铎全.历史教育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3]张健.学校教育实用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