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教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此,我国已经把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作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其本身的角色定位和所承担的作用与总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既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又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多媒体信息服务,延伸和扩充传统教学的影响范围。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模式。
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境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重在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强大的交互功能带来的便捷性。
模式二: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综合,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如以多媒体课件或动态网页形式,或以屏幕或投影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感官的认知;其次,学生在课件或网页所出示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独立或与协作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方式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师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交流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实现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交流,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实现广泛的课堂参与和更高的课堂效率。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彰显,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模式三:探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探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框架的限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因此,探究性课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从探究主题的选择和确定,构建探究方案和方案的实施,到结题报告的最后完成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在这其中只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制作方面的支持。
上述三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课程设计,都是以信息技术背景下设计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时候三种模式可以利用同一个任务驱动进行,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容易将三种模式区别开来。但是,由于三种模式的课程定位不同,导致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活动设计等都有所差异。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学校现有的教学优势,采取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为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的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帮助形成有利于一生发展的良好品质。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必要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11-05.
[3]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