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所以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由于经济高速增长,横流的物欲充斥了大街小巷,人们变的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浮躁。相应地,表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上也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功利性”,完全忽略了阅读教学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看我们的语文教师:他们眼中看到的不是学生个体而是分数,于是,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教法设计唯“考试”是中心,“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或者干脆走捷径,完全用阅读试题的考评取代阅读教学,课堂上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总是口若悬河地讲这种解题思路、那种答题技巧,恨不得教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或一盏阿拉丁的明灯,好让他们一劳永逸,终身受益无穷。再看我们的学生,他们经常被老师用各种圈套死拉硬拽住“讲一篇会一篇”,有些学生甚至在根本就没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记住一些“僵死”的答案。他们的思维品质存在越来越明显的缺陷,不善于全面地看问题,以偏盖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辙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独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论文网
我们赞成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从某种角度说,方法和技巧的实用价值是非常大的,但我们反对把语文阅读教学纯粹看作一种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因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心是学生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晤对,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里边强调突出的应该是学生这个生命个体的价值存在,虽然也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作为辅助手段,但决不能把辅助手段当成终极目标。
学生在最该大量阅读和体验的时候,没能有最广泛 的阅读和最真实的阅读,学生除了机械地学了几篇课文,没能积累下多少言语素材,没能在言语素养方面得到及时的训练和发展,没能在精神、思想、心理上受到细腻的滋润,学生在
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不会行太远,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终会捉襟见肘,直到大声疾呼:误尽苍生是语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国文,积淀了几千的文化精华,总一个“误”字了得!也曾一度迷茫,现在也不一定完全清醒的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努力营造和谐的民主的阅读氛围,把阅读权交给学生。
“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并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学生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1、回归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我认为,就是通过对阅读的材料的语言训练,加强学生敏捷、准确的“语感”能力,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语感”,只要“语感”训练到位,学生自能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的正误、形象、情感等诸方面的感受及种种妙不可言的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所谓语感,是指“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它不限于对言语的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它是一种言语感受经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语感又主要运用直觉思维。”
第一,诵读,这是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旧时的读书人,要走读书进学之路,必须熟读熟背“十三经”,他们吟哦与自得正是在传达着一种诵读带来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蕴藉与心理~意趣,事实上,课标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实际情况也表面:教师轻诵读,学生诵读能力就差,语感能力也差。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课文的深层底蕴不可能在抄写生字词,抄写段落大意,抄写中心思想,教师对答题技巧的分析中得到把握,只有以诵读为基础进行量的积累,才会有语感能力形成质的飞跃。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诵读起到了主导作用,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就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百花齐放”“百鸟闹春”的意境,并且在这同时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语言。此时,我觉得对语言、修辞、以及文章的内容都无需做太多的分析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也就是这道理。
第二,“自悟”是培养语感的必惊之路。语文是一门模糊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材料蕴含丰富的情感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说,语文阅读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领悟力”的高低,而这种能力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自悟”而非灌输,朱熹说过:“读书是自读书”。主导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领悟。学习课文,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甚至共鸣,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和投入,就不可能由情入境,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只靠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非学生自悟,是对学生的感悟能力恶性扼杀。在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此时,学生油然而生凄凉之情,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当然此时学生的感受程度有深浅,强弱之分,但比起老师的讲解却更有价值,因为这是学生的切肤之感,而不是老师的强行灌输。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无论从思维与语言、阅读的关系看,还是从探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于漪老师说:“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首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善于选择恰当的钥匙,不断抓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之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在实践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①利用导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用了名言“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可以使两个毫不相关的人亲密无间”。作为导入,这样学生对金钱的魔力就产生了极大的疑惑,带着这种疑惑,学生逐步深入研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
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某种角度说,有疑是一切发现创造的开始,是非常可贵的品质。如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最后哈尔威船长与船一起沉入海底,对这一结尾的看法,教参上是认为,这是哈尔威船长的高贵品质的体现。 但也有同学从艺术效果来阐述,认为这样写更悲壮,更打动人心,能更增强悲剧的力量。这是个很好的赏析角度,而且层次更高,真正体现了阅读感受多样性。
③在比较中阅读探究。同一题材或体裁的文章可以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比较,如鲁迅的《社戏》,《故乡》,《孔乙己》三篇小说,我们进行比较阅读,就可以探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品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④尊重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的个体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的思维深刻些,有些肤浅些,这是很正常的,随着他们的阅历增加,感受自然会有所加深,现在的一点火花会成为燎原之势。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和探究的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主体地位,一切包办代替的手段是愚蠢的。
三.开展好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农村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
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但这一定要落实,方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每星期至少两节阅读课,并作好辅导和读书笔记。
四.从活动中增强语文能力。
给学生一方自己的舞台:办手抄报、作文竞赛、朗诵、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等,在活动中学生会变得自信,充满
活力,从而体验到语文的独特魅力,这里特别要注意参与面应尽量广一些,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可能并不是一个班有多少学生进入重点高中,而是有多少人真正喜欢看书,喜欢阅读,能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文化的人。就如肖川在《受过教育的人》中所说:“他(她)或许没有机会去干大事,却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潜心的投入去做小事,他(她)或许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超人的才智,或许并不耀眼,并不引人注目,但他(她)悦纳自我,友爱他人,易于领导与合作而难以奴役与盘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23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