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简单的来说是社会一个文化群体一部分,是指接受过各类形式高等教育的人,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知识潮流。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高校的任务不仅仅在于“高校推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传道、授业、解惑”作出具体的阐述,指出了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就业方面应当担任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能力 就业方针指导 大学生教育论文发表
大学生(University student),即在大学注册入学和接受教育的群体统称。包括全日制和在职学习两类。通常指在校生,以上两类俗称读大学。(不包含自考生,没有大学注册,毕业证书盖自考委钢印);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一般称大学学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度概括了为人师者的责任,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式下,这个责任该如何具体化呢?“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是否准确的界定了高校在学生就业中的任务呢?很显然,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载体,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把高校的任务简单化到学生毕业前的“学校推荐”是对高校责任的软化。高校虽然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压担子,下指标,强调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但目前提供的指导教育还不是系统的全面的,还不是一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实现了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统一的指导教育,还没有真正解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即向毕业生提供不是一种整合服务。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未雨绸缪,建立从学生入学开始到毕业就业一整套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缩短从“校门”到“行门”的距离,为学生开通就业的“早班车”。
一、入学即“传道”,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及承担的职业角色的发展道路,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Super的生涯时空发展性理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可以分为:成长——幻想、兴趣、能力阶段;探索——明确、细化、实施阶段;确立——稳定、巩固、进步阶段;维持——把握、更新、改革阶段;脱离——减速、退出阶段。职业生涯探索阶段恰好是大学教育阶段,尤其是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学校教育有必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务。
此篇论文发表在省级期刊《青年时代》 杂志创刊于1950年,是由共青团贵州省委主管主办,青年时代杂志社编辑出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具有60年创刊历史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优秀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835,国内统一刊号:CN52-1032/G0,邮发代号:66-74)。
大学以前发展的路径基本是明确的,小学升初中、初中上高中、高中上大学,是“有轨列车”。当高考前选择专业时,实际上已经面临第一次非常重要的“职业规划”。很遗憾,这方面的指导工作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以至于很多学生缺乏合理分析,不顾自身兴趣和条件,盲目选择专业,进入高校后经过一段学习后盲目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厌学情绪很高,影响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在就业时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高中到大学还是从“校门”到“校门”,盲目的选择还有调整和修正的余地,但是高校毕业生无论是到实际部门就业还是选择进一步学习,实际都已经直接面对社会,他们每一步选择对今后的人生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将,入学教育中就引入和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不是太早,而是已经晚了一步。这是学生就业问题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入学就业指导应该做至少以下三项工作:
(一)唤起和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感受到就业的压力,认识到关注社会、关注市场的重要性,改变将大学看成“青年疗养院和游乐园”的错误观点;笔者认为,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1、能够培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以及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的教育和指导;
2、当学生主动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时,能够为学生提供认识的机会,并为学生提供与学生职业发展设想相适应的实训、实践机会;
3、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
大学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守宪法、法律,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观念,有良好的品德;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二、毕业多“解惑”,在茫然的择业航程中为学生点亮“灯塔”
如果高校在上两个阶段的工作比较扎实,学生的附加值必然大大增加,就业的竞争力也大大提高,在毕业阶段就会倍感轻松。在这样一个系统的就业方针指导下,笔者认为在毕业阶段学校的工作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探索一个完善的自我概念,提供实际可行的完善自我的方向和途径,为合理制定的发展计划,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准备。
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请刚毕业的学生回校给新生谈大学生生活的感悟和就业中经验教训,编印贴近生活、通俗可行的“大学生活指导”丛书,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职业倾向测试等等。
(二)在学生择业前,应该举行几次就业市场分析、职业选择技巧和成功学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理性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给自己一个理性、正确及相对准确的定位,使得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的“抢业”、“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等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克服用人单位缺少“想聘之才”、学生“无业可就”的现象,使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三)在学生择业过程中,突出重点,急危救困
经济困难学生、外地学生和女生在学生就业大军是弱势群体,对于这些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就业援助”远比“经济援助”重要得多。例如一些学生性格内向腼腆、挫折感比较强,往往遭遇过几次求职失败,就早早放弃了继续努力,针对这些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安排了职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
(四)在学生职业选择后,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事实上,当学生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后,心理上会出现很多的变化。有的因顺利签约而对自己评价过高,进而对自己所签单位的环境、发展前景及工作条件、回报等产生疑问;有的则因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而惶恐不安……这些心理都使得已签约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后时间来做好工作前的准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就业指导有必要承担起这一工作任务,以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充实的自我,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课程立足“授业”,既“授鱼”又“授渔”,围绕市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变化看,教师角色经历了三次变化:第一次是道德本位阶段,教师是一种教化的形象;第二次是知识本位阶段,教师是教书匠的一种形象;第三次是现在,正进入人本发展阶段,教师是专家形象。也就是说,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仅仅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并不能自然地成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各种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成为时代教师。时代教师和一流教师还是有距离的,所以,教师要面临着向专业化发展的角色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面临的一个课题是: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现在用人单位重视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也就是适应工作的能力和潜力。”但在学习期间未曾“热身”过的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就业力”在哪里,就被匆匆地推到了就业的主战场,许多同学毕业了,只能在人才市场待业。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专业课程和课程内容,增加就业指导环节,多渠道提高就业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这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课程学习阶段是学生在校花费时间最长,对今后就业影响最大的阶段,必须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为学生就业开路铺石。
(一)“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创造实习和实践机会
江西理工大学推出“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鉴。校方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从江西理工大学全日制二、三年级本科生中选拔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优秀学生,安排学生定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和实践,为学生提供行业技术的最新动态,毕业时直接录用合格者。
(二)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的地位,列入大学课程之中
建议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学生辅修课程计划,以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技巧、职前准备、与就业礼仪等专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三)根据就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
授课的教材一般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滞后,授课内容应该有适当的补充和超前性,授课方式适当增加实践性环节,考核方式增加对应用能力水平的测试,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开设驾驶选修课、建立免费见习基地等等。根据目前市场就业需求情况增减专业的方式要慎重,因为市场的情况也在变化,调整的结果是不是符合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毕业时情况要充分论证,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也有违高校教育的综合目标。
给大学生的忠告:不要以为躲在学校里就可以忽略外面世界的残酷现实。竞争越来越激烈:人越来越多,职位却越来越少。学校里固然温柔,但不能因而醉生梦死。否则,一个舒服的打坐之后,一睁眼,头顶已经踩上了一片人,想起身,却发现已经没力气站起来了。这就叫死于安乐!
参考文献:
[1]吕宝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北京国研网,2005.8
[2]童思雄:《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几点思考》,《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2
[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2004.6[4]刘震祺:《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思考》,《中华素质教育》,2004.6.
[5]唐洪毅:《就业指导课教学法初探》,《职业教育研究》,2004.2
[6]时勘、何向荣主编:《职业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23520.html上一篇:用情感教育引导幼儿健康发展
下一篇:让作文评价闪动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