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其他教育 > 浅谈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音乐文化

浅谈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音乐文化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摘 要] 纵观西方电影中的手风琴音乐文化,它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人们的婚礼葬礼、日常的休闲娱乐,手风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现在西方电影的配乐使用和剧情的背景中,不难理解它在西方诸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分量之重。本文试图通过解析欧洲国家部分电影中出现手风琴演奏的画面或是以手风琴音乐作为主要配乐的生活场景,对西方电影中的手风琴音乐文化进行初探,希望对我国的手风琴音乐文化有所启示。

  [关键词] 西方电影;手风琴;音乐;文化

  在西方电影里,总能看到手风琴音乐渗透在各个角落。印象中的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德国、希腊、南斯拉夫、拉美诸国等……他们的手风琴音乐似乎与生活无法分割。从电影里,我们能看到手风琴音乐文化在西方世界里是通俗化、习俗化的。相比之下,手风琴在中国、亚洲的消沉与在西方世界的如火如荼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希 腊

  (一)《哭泣的草原》——希腊流亡史诗三部曲之首部曲:悲

  提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这是一个离不开手风琴音乐为其配乐的导演。

  从最近的电影创作说起,安哲罗普洛斯有一位御用作曲家,最叫人惊讶的是那位作曲家是女性。在男性作曲家主导全球音乐界的今天,虽然女性作曲家渐渐锋芒初露,但不得不承认在电影音乐界,女作曲家真是少之又少。作曲家爱莲妮•卡兰德卓的手风琴配乐早已成为安哲罗普洛斯的标志之一,凡是她为安氏电影配乐,极少不用到手风琴音色。

  该片取材自古希腊神话“Oedipus Rex and Seven against Thebes”,以一对年轻音乐家夫妻相爱与分离的多舛命运为主轴的爱情悲剧。缪斯(Muses)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music)一词便是由“缪斯”演化而来,足见在古希腊人眼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影片的时代背景始于1919年俄国内战奥德萨红军的入侵,经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军、德军入侵,止于1949年希腊自身的内战。电影中女主角艾莲妮(Eleni)的美梦则结束在死去的丈夫(手风琴艺人)于1945年从南太平洋战场寄来的最后一封信:“你抱怨说我忘了你,那怎么可能呢?……我渴望离开冲绳这个地狱……我昨晚梦到你,一起去寻找河流的源头……老人说这片草原就是河的源头……”

  影片开始3分14秒时,手风琴就以双音的形式奏出忧伤的旋律,随后是大提琴的拨奏作为节奏点和深沉的弦乐器拉奏长音,紧接着圆号吹出了田园般的广袤,中提琴和手风琴交替演奏主旋律,把人们带回了那个灰色的希腊。

  此时,随着配乐的音响增大和乐器的数量增多,和声层加厚了,观影者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早知这会是一出悲剧,却不曾想手风琴也要奏出这般哀伤的曲调,实在与普遍印象不符。接着不久的夜里,流浪的艺人们在小房间里饮酒,白发的手风琴手拉着黑色的琴伴奏,他们唱起希腊民谣,十分动情。

  在这部长达2小时45分钟的电影中,出现电影音乐的片段大约有19次,而由剧中人手风琴现场演奏(Source Music)、留声机中播放的歌曲伴奏、聚会上的手风琴表演、沙滩上的舞蹈伴奏、葬礼上的手风琴哀乐、洪水过后一派凄凉的场景配乐、劫后逢生的以乐会友等电影音乐片段,手风琴音乐出现的频率就高达14次。

  正如片中的舞会上,老人这样夸赞男主角(手风琴艺人)的表演:“这位小伙子能让树都跳起舞来。”

  (二) 《流浪艺人》——希腊当代史三部曲之一

  安氏早期的另一部电影《流浪艺人》,更是用手风琴道尽了数不清的乡愁。这种“乡愁”不是背井离乡的思念,而是导演本人对祖国文化纯度的深深忧虑。

  影片以流浪剧团的巡演为背景,通过长镜头的叠加讲述了希腊1939年梅塔萨克斯将军****统治到1952年帕帕戈斯右派将军上台的历史,流浪艺人每一回演出历史剧《牧羊姑娘戈尔芙》都因为政治事件的发生被打断,从而见证历史演变的进程,同时又成为剧团的素材为下一场的演出增加现实内容。

  手风琴在剧中是对人物命运百转千回地承接和情绪烘托。在不少段落中,它陪伴长镜头奏响,它蔓延着岁月的回声,又仿佛一种深度的留白。影片的开头部分就是一首用手风琴独奏的东欧民谣,在本片中用于历史剧表演前类似于“序曲”的作用。影片中的手风琴音乐,仿佛每个音符都充满了倾诉的力量,剧团里的老乐手不论在演出时拉手风琴,还是为谋生在舞厅乐队里参演,都仿佛以音乐牵动出历史的烙印,其中8个剧团成员在雪后的山路上下山时,和着手风琴声,边唱边跳地行进,将底层人们于逆境中的倔强与乐观尽显,那首具有浓郁东欧民族风情的民谣,令人心绪难平。

  其中,最值得让人深思的一幕戏是“婚礼”:希腊女孩和美国大兵(解放者)的婚礼,当老人为他们唱起希腊传统祝福歌而翩翩起舞时,美国人的小乐队却将曲风转换成了踢踏舞的节奏,导演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只以新娘的儿子拉掉桌布、无言前进的镜头表达了美国文化对希腊本土文化入侵的看法,这是忧心和无奈,这组镜头有着难以言表的痛楚。

  个体在历史长河里只是标签,而个人的命运只是为了定位历史本身。流浪艺术家在极权统治下的处境能更鲜明地反映真实的民众史:如艺人们的历史剧,其实在整部影片中自始至终只有在沙滩上有一场完整的演出,还是出于为美国人好奇心而进行的表演。这种历史剧的落寞和如今的中国手风琴音乐有着类似的情形——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看他们的戏了。笔者甚至听闻音乐学院的学子们因为手风琴史为必修课而怨声载道,并向学院提议取消该门课程,难道非战争年代手风琴真的一无是处?的确,时代变了,强势的外来文化在飞机大炮的支持下以一种看似温和的姿态慢慢地侵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希腊这个古老的国度也躲不掉。本土文化的沦丧,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出现于希腊,甚至中国、印度这些文明古国都在不吭声地陷入外来文化的泥潭。

  电影《流浪艺人》的音乐中,全部采用手风琴音乐作为希腊文化的代表,而且大多是现场音乐,由剧中人演奏。我们可以透过导演的眼睛看着借手风琴哀鸣着的希腊,美丽的希腊神话里也掺杂了苦难和哀伤,在美国军乐队的喧闹里,希腊陷入一片寂静和绝望。

  尽然如此,人们还是忍不住猜想手风琴对于希腊来说,究竟代表了一种什么感情,而在这两部影片中几乎能看到它出现在任何场合。

  手风琴是一种气动压力的乐器,属于簧管乐器类。尽管传说手风琴的诞生与中国的乐器“笙”传入欧洲有关,但且看手风琴诞生地德国,其德语Phisharmonika分明取源于希腊语Phisamantice(风箱)和Karmonikos(口琴)。虽说古希腊被古罗马占领后,其音乐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紧密相连,但其音乐的地位在西方音乐史中仍不可忽视。我想,不是导演刻意使用,而是希腊人本身一定热爱手风琴音乐,手风琴也是希腊的民族音乐文化代表之一。

  二、意大利

  (一) San Gernnaro——那不勒斯的盛典

  看《CSI NY》第二季的时候,有一幕让我体会到了纽约和意大利融合的混合文化:San Gennaro狂欢节。背景音乐是用手风琴演奏的歌谣——意大利着名歌曲《啊,我的太阳》(O Sole Mio),这是一首创作于1898年的那不勒斯歌曲。

  纽约城在秋天的街道活动(Street Fair)十分多,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最大规模Street Fair——San Gennaro是来自意大利南部的移民庆祝那不勒斯保护神的节日,从1926年9月19日开始的第一届起,每年九月举行,一年一度,为期十天。六角手风琴上的三种颜色红绿白就让人直接想起了意大利国旗,且街头随处可见抱着手风琴为游客演奏的手风琴手,不能不说手风琴音乐是意大利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这一点,在电影《邮差》中可见一斑。

  (二) 《邮差》——充满拉美情调的意大利文艺片

  《邮差》,从智利诗人身上开始的意大利电影。聂鲁达,因为共产主义思想被流放到萨利纳小岛上。这位备受人民爱戴的共产主义诗人每天都收到很多邮件,于是邮差便成了他每天都会见到的人,故事由此展开。

  多次出现在影片中的音乐主题,标题为“Bicycle”,每当邮差骑着自行车去给聂鲁达送信,这段旋律就会响起。聂鲁达说“我们诗人都是胖子”,与此相对的就是瘦削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在乡间的石子路上磕磕碰碰、摇摇摆摆,和这段旋律一样富有动感、轻盈跳跃,邮差的形象和班多纽颗粒状的单音旋律那么贴合。

  《邮差》的电影音乐中有多处体现出了拉美情调,如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一种源自阿根廷的民间乐器,在拉丁美洲广为流传,主要演奏探戈等节奏感强的拉美音乐,它是一种用发单音的钮键取代了键盘的手风琴。)在影片《邮差》里它成了一件富有特色的主奏乐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影片中,如西班牙吉他和班多钮手风琴的二重奏音乐,班多纽手风琴主奏、钢琴和小提琴伴奏的音乐等。

  由于班多纽手风琴音乐的出现,这种无和声手风琴所发出的明晰朴素的声音时,人们不由自主地把它和国际共运史上来自拉美的那位集政治家和艺术家于一身、时刻关怀世界劳苦大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者聂鲁达联系起来。

  影片中现场演奏的手风琴音乐并不常见,基本上是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但是手风琴音乐给观影者的印象依然深刻,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诗人的妻子马蒂尔德(Matilde)偶然发现一叠唱片,她选出一张放在了唱机上,顷刻间,屋子里飘荡起一首熟悉亲切的歌——《塞尔瓦母亲》[着名的阿根廷探戈歌王卡洛斯•加德尔(Carlos Gardel)演唱]。乡音感召下,诗人和妻子相拥起舞,跳起了热情四溢的探戈。

  在这部电影里,手风琴也是一种乡愁,是一种蕴涵着忧郁的情思、亲切的温情和天涯沦落人对故土的眷恋,也许正是手风琴音乐这种朴素动人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使该片荣获了199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手风琴在意大利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的诞生就与意大利传教士阿莫伊特(Amiot)有关。位于意大利Stradella城甚至设有专门的手风琴博物馆,定期举办免费的手风琴音乐会。手风琴作为意大利传统的民间乐器可能源于马里奥•德拉普(Mariano Dallapé)于1876年在Stradella城设计了“stradella bass”系统,他被认为是手风琴发展史上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而博物馆收藏有Dallapé于1876年设计的“stradella bass”手风琴以及各个年代、不同种类的手风琴。

  三、中欧:法国

  (一)《天使爱美丽》——法式浪漫手风琴

  《天使爱美丽》褒誉繁多,其电影音乐以简约、古典闻名于世。影片从始至终,都有浓郁的法兰西手风琴声萦绕耳际,把观众带进了天使爱美丽的世界。这部电影中大约有15次音乐出现的片段使用了手风琴,时而伴有钢琴和八音盒的音色,听起来显得“小资”味道十足。手风琴的右手旋律加左手的和声伴奏,一部手风琴就让人感受到了巴黎街头和煦的阳光。

  在欧洲,中西欧手风琴以法国手风琴为主,法国手风琴音乐就像浪漫的法国,很多法国香颂选择手风琴作为主要乐器演奏。而在港台地区,法国手风琴也是十分流行的,因为人们向往巴黎,而有手风琴的地方就充斥着法式的浪漫和气氛,不需要大型管弦乐队,只需要一部手风琴、一把吉他、一个口琴就能把快乐送给人们。

  (二) 《北郊1936》(Faubourg 36,2006)——1936年的法国音乐庆典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轰动一时的电影大家并不陌生,《北郊1936》便是同一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沉寂3年后的力作。该片颇有政治寓意,却用法国手风琴这种轻松的音乐承载了它的沉重,音乐和场景充满了怀旧的情绪,而历史大背景“[在1935年至1937年的法国,当时正是法国“人民前线”运动高峰时期,法国国际工会(SFIO)第一次带领工人阶级取得了国家的合法政权“]下,用小人物的经历讲述了音乐的救赎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冀。

  片中男主人公的儿子由于父亲的剧院濒临破产而被迫在街头拉手风琴卖艺为生,其中有一幕是小男孩背靠火车站口的桥栏,怀抱手风琴,面无表情地拉奏着曲调哀伤的音乐,随即搭档招呼“游客来了”,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踱步到楼梯的顶端,弹奏起了听起来十分欢快的手风琴音乐。街头艺人并不容易讨生活,他们有时依靠愚弄自己来娱乐别人,从小男孩面无喜色的脸,似乎能看到他内心的不满和怨怼。或许艺人和艺术家的界限在于,艺术家能在人民大众挣扎于苦难时用艺术启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生活过于安逸的时候给世人以警示;而艺人在娱乐别人的同时,总是无法跳脱出自身被生活所累的桎梏。然而恰是这些小人物,才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片中有一段由小男孩用手风琴伴奏的男声演唱,歌词道:“当上了手风琴演奏家,在他的乐器上闪烁着他的名字。在朱利安大街上,他的演奏让建筑物都感到悲恸……”

  手风琴的琴声似乎把人们带回到法国战前的金色年华,电影音乐的作用亦可圈可点,《北郊1936》竖立了一座法国式平民音乐电影的丰碑,正如20世纪30年代巴黎北郊那场成功的庆典——当年的法国“人民前线”运动在今天虽然名声不大,但是今日普通的工作者所享受的许多福利,如带薪休假以及双休日等都是源自于它。而手风琴在法国,正是工人、老百姓抒发内心最好的乐器之一,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听到,工人们总是伴着手风琴音乐在下班后翩翩起舞,华尔兹、圆舞曲、狐步舞……花都之名,名副其实。

  法国的手风琴音乐,追根溯源,是由意大利移民把手风琴带到了法国,手风琴又被法国人传唱给了世界。从菲利克斯•佩格里(意大利移民)在巴黎开的第一家手风琴制造商店,从餐馆里用全音阶手风琴为客人表演的音乐,从舞厅里用风笛式手风琴表演的音乐开始,法国手风琴音乐打上了流行的烙印:它总是不太复杂,一般的人都能听懂,没有太多的炫技。很多年轻的法国人被手风琴吸引,加入了学习者的行列,然而正是这种流行、这种“玩”的态度,抛开了考级、学习的压力,手风琴音乐被法国人演绎出一番愉悦而纯朴的感觉,这正是中国手风琴音乐所匮乏的。

  四、西欧:英国

  由着名英国小说《苔丝》改编的电影《黛西姑娘》(1998 BBC出品: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中的开场有一场英国乡村庆祝五月跳舞节的戏,村民们用小提琴、六角手风琴、手鼓、双簧管、小风笛等为姑娘们伴奏,影片和音乐的节奏一样轻松活泼。英国六角手风琴主要用来演奏舞会上的民谣、舞曲,多以快节奏的踢踏舞、里尔舞、剑舞等英伦传统舞蹈。

  五、东欧:俄罗斯

  (一)《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犹记得希腊的葬礼上,站在木筏上拉琴的手风琴手,那种无法拒绝的忧伤透过手风琴的哀鸣袭来……朝着太阳升起的东方看去,观众可以在俄罗斯的婚礼上看到欢快的手风琴手。前苏联影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让我们看到了这么愉快的一幕。

  手风琴在其诞生后不久就传入了俄罗斯。它最早在1820年左右传入俄罗斯时,还只是小巧的六角形,然而短短10年后的1830年,俄罗斯就在图拉(Tulle)诞生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手风琴,史称“图拉开合音箱式的五键、七键、八键式手风琴”。从简单的“图拉手风琴”到众所周知的“巴扬手风琴(俄语баян)”,手风琴在俄罗斯历经20余次改进,或许正因如此,人们总把巴扬手风琴视为俄罗斯的传统民间乐器。从影片中不仅可以看到,用于俄罗斯传统婚礼上的手风琴既有键盘手风琴又有巴扬手风琴,还可以听出巴扬手风琴和键盘手风琴的音色有所区别:巴扬饱含了俄罗斯民族内敛的激情,在音色上更有金属般坚强的气质,低音雄厚并富有穿透力。它在演奏婚礼上的音乐时可以模仿出管风琴的音色,我们都知道《婚礼进行曲》就是要用在教堂才有的管风琴演奏才显得庄严而宁静。片中还有一幕是女孩收看当时的热门电视节目,黑白电视里能清楚地看到表演者用吉他和六角手风琴自弹自唱,很受观众喜爱。连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都曾在1883年的作品《第二管弦乐组曲C大调 OP.53》中使用了四个六角手风琴,由此可见手风琴在俄罗斯受重视的程度。

  (二) 《两个人的车站》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定对片尾那一幕记忆深刻——男女主角在赶回劳改营报到的时候,因筋疲力尽坐在离劳改营不远的雪地里拉响手风琴,用琴声通知劳改营内的军官们“我们回来了”。这一幕让人欢笑不已,在笑声之余又体会到生活丝丝的苦涩和艰辛。

  六、结 语

  手风琴在西方世界里,就像一个受欢迎的流浪者,无以为家又四海为家。它融入各国的文化里,形成了有各国特色的手风琴音乐文化。在那些国家里,民族民间音乐是手风琴音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也正因为这种相互渗透,手风琴才得以称之为它们的传统民间乐器。

  从电影里看到,手风琴在西方世界里遍布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婚礼葬礼,它的音乐时而深沉忧郁,时而热情华美,适用于各种场合。人们热爱手风琴音乐而不是功利性的在短时间内追捧。如果对音乐艺术过河拆桥,有用时奉承,不需要时漠然以对,那么任何一种音乐艺术在一个国家内都无法长存和进步,只有销声匿迹这最后一条路。

  而具有生命力的手风琴音乐,就应该如同电影中看到的简朴生活,而不是披着华丽外衣的昂贵奢侈品,愿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文化现象对我们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 世界手风琴史、中国手风琴史[J/DB].乐器,134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2362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