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摘要:英语是当今国际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流和沟通。中学生是学习英语的主要人群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但在中国,由于缺乏真实的、客观的语言环境,课堂成了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主要场所。但实际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的活动,积极性不高经常以沉默相对。本文将就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字:英语课堂;沉默;对策
1中学英语课堂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学新课标的提出,教师,学者都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同时对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沉默,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依然存在。沉默作为一种交际的方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在教育学中,沉默主要指课堂沉默,而课堂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这就要求师生积极参与和互动。本文就中学生的课堂沉默进行分析。中学生的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中学生出现的不言不语,不交流,默不作声的非语言行为。学生的这种消极状态,阻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他们学好英语的一大障碍,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通过查询相关参考文献,结合课堂观察分析中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只有找到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影响中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的主要因素
2.1对英语缺乏兴趣
在我国,好多地方从初中才正式设立英语这门课程,加上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学生主要通过背课文,记单词机械地学英语,没有兴趣可言。学习动机一般被分为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带有综合性动机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地更为积极主动,课堂参与度也比较高。而工具性动机是英语学习者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学习语言,实质上对英语本身没有兴趣。对带有工具性动机的中学生而言,其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中考或高考。这些学生如果失去了动机,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就会随之停止。
2.2学生个体方面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这个年段的学生也比较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加之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怕被其他同学认为是“爱出风头”,“爱表现”,同时也怕答错问题,在同学面前丢面子。高桂玲指出,“怕丢面子”在造成课堂沉默的原因中占有主导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自己信心不足。许多学生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敢回答,缺乏在别人面前讲英语的勇气。
2.3教师提问策略及反馈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方法的影响,更注重语法,词汇教学。提问的问题也比较单一主要围绕语法点,很少是实际运用语言的问题,不能提供产出更多的语言的机会。另外,教师不够耐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研究表明将等待时间增至3-5秒钟,学生参与就会增加。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给出的反馈也比较简单化,客套化。有学者通过对一名中国留学生共享本土知识经验的质性研究,主张课堂互动要追求多样性,强调要考虑学生互动的教育情境。教师应当就学生回答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3打破课堂沉默的教学建议
3.1营造积极,有利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疏导学生的消极情绪。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逐渐产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3.2 教师要提高题问技巧
教师要采用提问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就问题所要到达的目的,教师提问可分为程序性问题,趋同性问题和趋异性问题。根据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在提问过程中,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就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评价。这不仅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状况,还可以改进其学习动机并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些纠正错误的策略。避免直接纠正错误而间接打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3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课堂参与度会大大提高,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在有相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学生感觉有话说,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中学生而言,采用小组活动不仅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开口说话的机会,而且能减轻学生的焦虑心理。在语言课堂中,害怕失败,担心丢脸的心理威胁着语言的互动交流。
4结语
笔者通过观察中学课堂发现沉默确实存在中学英语课堂中。而课堂沉默是一项复杂的内心活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英语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并认真分析原因找到对策,打破课堂沉默现象,从而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高桂玲. 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及其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6
石丽媛.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2010.
Jack C. Richards(2000).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 Beij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Yanqiu Rachel Zhou,Della Knoke and Izumi Sakamoto(200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3:287-31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2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