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人的成长发展,可以粗略地分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能自然形成自然发展的,即在人的天性中自然存在其萌芽和发展趋势,如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意识等。启蒙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创造最好的条件,保持、鼓励、诱发和促进前一方面的各种素质的自然发展。非常重要的是教育者不要在无意中扼杀、压抑孩子这方面的发展。儿童时代是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人的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常常有所表现,如果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培养,是家长及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从出生开始,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用他们的双手去抚摸、去摆弄、去感受这周围的一切,这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的必然过程。而就是这一个简单的需要,大人们也吝啬得不给孩子,可能是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疼爱,又由于“隔代亲”的缘故,爷爷、奶奶们更是一口一个“小祖宗”地叫个不停。这“泛滥”的爱,让孩子们似乎有些招架不住了:当孩子从童车里面爬出来在地上爬的时候,硬被大人抱了进去;当孩子伸手碰热水瓶的时候,硬被大人抢了回去;当孩子看见了红艳艳的辣椒,伸手往嘴时塞的时候,硬是被夺了回去……这一切看来是对孩子的爱,保护他不受伤害,大人们哪里知道这是孩子们在用这种方法来认识这个未知的世界呢?父母们只用他们的经验来带孩子,这样的方法还能继续留用吗?俗话说得好:“要想知道梨是甜的,必须得尝一尝。”这句话现在回味一下,也不是没有道理,有些事情孩子能自己得到的经验,应该由孩子自己来体验,并不是要向话说得那样,比如孩子不知道水瓶是热的,家长可以倒些冷水加入里面,有一点热的时候,让孩子碰热水瓶,自己知道热了以后,下次自然不会去碰热水瓶,前提之下是保证孩子不会被热水烫伤,如果大人一味的阻止孩子不去碰那热水瓶,当时孩子可能听你们的话,可是你们转身之后呢?他们不是会去碰的,也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要直接得到,也有要间接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大人自己来把握了。
孩子从两岁半开始,通过日常生活,要耐心地教会他们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事项;三岁时,孩子能够自己穿脱衣、裤、鞋、袜,并会解衣扣、鞋扣,会结衣扣、鞋扣。这样孩子往往喜欢动手动脑,做事积极主动,自理能力强,还能主动帮助其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过分地娇宠孩子,怕孩子遇到困难,怕孩子受累,为孩子承担着一切,总是包办代替。孩子说:“我自己来。”父母却说:“你不行。”总是不让孩子动手,剥夺了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阻碍了孩子手、脑和眼睛协同发展的机会。这样往往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很差,显得笨手笨脚,容易产生自卑感,遇事爱依靠他人,缺乏积极主动精神。
真爱孩子的父母会设法为孩子寻找同伴,请他们来家作客,热情招待,共同玩玩具,或到别人家去和同伴一起玩,来往亲密,建立友谊。这样孩子能学会待人友好亲热,喜欢集体,见识宽广,健康活泼,也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阻止孩子寻找同伴,拒绝别的孩子来家中玩,甚至不愿把自己孩子的玩具给别的孩子玩,把孩子关在家里,一人独玩。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家里非常淘气,出门却十分胆小,怕生,不讲话,不理人,孤僻不合群。
真爱孩子的父母会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勇敢大胆,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放手自由活动,如:带孩子到公园,任他自由地跑、跳、攀登、荡秋千、滑滑梯等。这样的孩子勇敢,朝气蓬勃,见识广,能力强,兴趣广泛,积极进取,健康活泼。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时时在担心,处处怕危险,对孩子的干涉过多,这也不许去那也不许做,束缚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这样的孩子表现怯弱,胆小怕事,不敢攀登,不敢下楼梯,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差,对事物缺乏兴趣,反应迟钝。
真爱孩子的父母会培养孩子的尊敬意识。真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既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尊重孩子的想法说法,只要是对的,就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民主气氛浓厚,形成了民主型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对成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意见,能按成人要求去做。 溺爱孩子的父母缺乏原则性,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孩子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倒地打滚,父母往往心软,迁就了之。这样,孩子掌握了父母的弱点,常以哭闹相要挟,对父母没礼貌,不尊重父母,不听父母的话。
真爱孩子的父母会培养孩子不挑吃穿的习惯。真爱孩子的父母根据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供给适量的肉、蛋、蔬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培养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做到不挑不剩、不暴饮暴食。这样孩子的身高体重正常增长,身体健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从不挑食。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怕孩子营养不够,鸡鱼蛋肉无限制地吃,既不定时,又不定量。这样会使孩子严重偏食,营养失调,身高体重不达标,体弱多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对健康带来不良后果,也给父母带来许多烦恼。
大量的证据表明,凡能使幼儿创造力得到很好地发展的家庭和幼儿园都有这样的特点:较少权威主义和限制,鼓励独立,师长与孩子之间交往强调理性,尊重孩子;相信幼儿有能力做好事情;对孩子的言行较少表示强烈的肯定或强烈的否定。这些特点给幼儿创造了宽松的精神环境,减少了思维框框与内在压力,增加了体现个人特色的自由度,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创造力。
对一些创造力很强的作家的研究发现,当他们从自己的内在兴趣出发进行创作时,往往能产生更富创造性的作品。当他们为了获得金钱或过分注意外部对他们的评价时,其作品往往平淡无奇。研究还发现,高创造性的人才都具有较强的抵制企图支配他们的各种外部压力,他们很少屈从。原因是屈从于外部压力,会在人身上诱发各种与创造过程不协调的动机。因此,我们教幼儿学习时应在内在兴趣上下功夫,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教程、方式、材料等,增强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应过多地使用惩罚、奖励、竞争等增加外部压力的方式督促幼儿学习,要把幼儿害怕犯错误、害怕得不到表扬的心理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幼儿过分担心受到处罚或批评,过分渴望实物奖励和表扬,就会影响内心的自由而阻碍创造性的发展,因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造力得以表现的重要条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23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