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只能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式、水平等。本文发表在《职业技术教育》上,文章在阐述农村职教培训的现状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案例,总结成功做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推进农村职教培训的资源配置机制、投入选择机制、评价反馈机制和供需对接机制,是职教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不仅出台了多个文件和政策,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开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6年底实施的旨在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的“雨露计划”以及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不仅从政策层面上予以支持,而且实践上更是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并逐年增加,2005年为2945亿元,到2009年已达7161亿元。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农资金用于农民技能培训的数额也突破了100亿。总体看,国家的惠农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76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0%,而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253元。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无论在培训形式上还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2006年4月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经过这几年的大力宣传、加大政策实施的力度(主要是“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星火计划”、“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以及企业招工门槛的提高和就业准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有所增加,但还是不够理想。统计显示,2009年1.45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5%,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4%,51.1%从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
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1.职校学生和农民——没有兴趣,无从选择
职教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培训实践等方面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受教育者不能从培训中获得稳定的职位和较高收入,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既与实践相脱节又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农民对培训缺乏兴趣。其具体表现是:如想学的技术、市场迫切需要的技术(如专门的汽车修理、机械加工等)由于对培训设施要求高,难以找到合适的培训学校和机构,而那些提供普通电脑学习的机构,由于设备简陋,提供学习方便,大家争相举办,而学员就业却难。结果是能用的学不到,学到的难用上。所以,学者没有兴趣,也无从选择。
2.职教培训机构——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
目前从表象上看,农村职校教育尤其是对农民的培训搞得红红火火,各部门和中介都参与其中。事实上,职教培训与社会对职场的需求并不挂钩,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对受训者就业的帮助也不大。另外,培训内容单一、重复、针对性不强,且多集中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上。表现在:一方面有岗无人,许多技术要求相对高、工资待遇好的岗位缺乏应征者;另一方面,一些职教培训甚至免费培训机构却招不到人,实际参与职教和培训者与计划完成的目标相差甚远。
目前,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在2~3个月,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的培训,两三个月的时间内确实难以熟练掌握,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培训时间过长,参训人员难以保证学时,农民工又担心耽误找工作,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此外,培训时间不合理,一些农民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而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错过培训机会。
现有的职校和培训机构,实施的职教培训不是以农民“学有所用”为主要目的,而是想方设法实现收益最大化,如什么专业投入少培训机构就设什么专业,不管农民是不是需要,缺乏针对性。
另一方面,职教培训机构要么投入有限,要么双师型教师缺乏,要么实训基地不足,教材陈旧,总体来看培训质量低、效果有限,受教育培训者的就业竞争力不强。
还有,同一培训科目因为所培训的项目不同,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补贴额度,导致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难以确定。更有甚者,部分培训机构培训后不仅没有及时、足额获得应有的补贴,反而贴进去不少资金,也影响了培训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3.政府部门——九龙治水,各行其是
中国现有5亿多农村劳动力,而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不到5%。近年来国家用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在100亿元以上,一些县多达1000多万元,但分配到十多个部门,资金优势不能显现,资金投入分散,形成九龙治水的格局。其直接后果是,各个部门各自掌管一笔资金,使用有各自的规则和要求,也有各自的标准、工作方式和考核办法,由此造成职教培训的资金分配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培训效果也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管理上各行其是,职教培训市场紊乱和无序竞争在所难免。
造成上述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职校学生和农民——受教(训)者获益不大,观念难以转变。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职校学生和农民就业创业,实现脱贫致富。低层次的培训在初始阶段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但由于所学的是简单劳动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受训者收入不高,难以确保长期稳定就业,一遇波动就遭失业,甚至重新返贫。原有的方式必须通过改革来提升。受教(训)者获益不多,轻视职教的观念难以转变。
第二,职教培训机构——缺乏准入制度,考核体系不健全。由于长期对职教的轻视、对农民培训的忽视,职教培训机构无法适应当前实际的迫切需要,当国家明确重视的导向之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社会需求,一些不符合资质的机构纷纷“寻利”进入,缺乏对职教培训的严格评估和考核,过低的门槛使得一些不合格的机构占用了有限的资源,由此,扰乱了职教培训工作,出现不当竞争抢生源、套取资金等情况。
第三,政府部门——多头管理,目标多重。除了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外,还存在着投入资金的分散使用、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大、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现实中承担农民职教培训的是多个部门。资金来源的多渠道虽然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农村职教培训,但由于各部门相互协调不够,有限资金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社会力量和多部门的无序参与又导致培训市场的多头管理,实则无人管理,缺乏有效监管。而且由于各自目标的差异,为完成任务各争其功,创造政绩,其做法不尽相同,又导致管理混乱。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资源整合与合理配置的制度供给、操作平台和运行机制。为此,国务院在2010年9月27日召开常委会,明确职业培训要“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整合各项财政补贴资金,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23819.html上一篇:探讨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