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其他教育 > 在建筑识图训练中如何应用项目教学法

在建筑识图训练中如何应用项目教学法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摘要:将项目教学法引入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实训课程,是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改革的尝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建筑识图;应用

  在从事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建筑识图训练始终是建筑类中职学校学生必练的一项基本功。在传统的识图训练中,我们仅采取老师讲图学生听再加抄绘构造图的训练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但从结果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习处在一个“要我学”的状态;2、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不能积极去发现问题。3、老师说教过多,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识图难点。4、由于老师唱了独角戏,不能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识图情况。5、大多数同学抱着应付交作业的心态,所以抄绘构造图并没有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尝试在识图训练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职业项目引入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相关职业岗位及职业任务为导向的先进的教育方式。其实质是设计多个情景,提出多个实际任务,让学生在设计的情景中完成实际任务或解决问题。该理论的特点是通过过程及对问题的逐渐探索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方法是让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设计任务,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是一种与中职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在识图训练中给学生布置一个识图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的方式达到集体识图的目的。在识图过程中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彻底改变原来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这也体现了项目教学法 “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内涵。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组织主要由项目精选、目标确定、情景设置、小组分配、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等等环节。结合课程实际,在建筑构造识图训练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确定目标

  精选一套复杂程度适宜的工程图,以这套工程图为一个项目,要求学生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完成建筑施工图部分的识图任务,即通过识图训练,能够完全看懂图纸上的内容,并且能以书面和口头方式表达图纸内容。

  二、情景设置

  假设学生身份是某建筑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在开工之前要参加设计单位组织的图纸答疑。为了熟知图纸内容,对施工图纸中出现的疑问早发现早解决,为开工做好准备,拟组织参与该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一起识读施工图。

  三、小组分配

  我们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将学生进行分组,以8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各组推选1名组长,各组组长必须负责组织本组项目的识图练习,并将将具体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个组员。由组长确定施工图识读的形式、方法,并督促检查组员识图训练情况。其他7人根据组长安排,按时完成识图任务并完成组长分配的部分识图成果书面资料。学生根据理论学习的内容结合所接项目工程图的情况,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完成该任务。这种团队协作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进入职业情景和职业角色,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和查阅相关规范、标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四、具体实施办法

  (一)识图训练过程

  首先,组长带领组员认真学习任务要求,给组员下达识图任务。此过程,主要让学生建立团队意识,明确团队任务及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任务。

  其次,学生根据布置的任务和自己担任的工作,以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等形式,详细研读施工图并初步交流图纸内容。此过程是识图任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完成该任务既需要建筑构造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建筑材料、建筑制图与识图等方面的知识。识图中,学生要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认真研读每张图纸的内容,并将每张施工图内容前后紧密联系。通过此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各抓一块,每个同学都有发挥其识图能力的机会。当然,小组整个任务的完成,需要组员之间彼此合作。只有组员之间各“组成部分”精诚协作、彼此交流,才能构成一个强大的“研究”工程图纸的团队,并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识图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仅起协助和指导作用。

  最后,由组长将其他七名组员整理的各部分识图资料汇总起来,并组织组员对项目的识图结果进一步讨论以达成共识,同时为公开解读图纸内容做好准备。该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学生互相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小组准备的成果予以检查和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各小组的最终识图成果。

  (二)、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是对学生完成此次识图任务情况的综合评定。

  1、评价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评价内容主要从识图过程和成果展示两方面来评价。识图过程重点评价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小组成员的积极性;2、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性;3、小组成员的出勤情况等。成果展示方面重点评价以下内容:1、小组成员解读图纸内容的完整性2、小组成员的口头表达能力;3、书面报告内容是否符合要求;4团队精神等。

  2、评价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工作能力,体现团队精神,达到同学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此项目的评价可采取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的方式。即在学生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对各组的展示集中进行点评,点评结束,由教师和各小组组长组成的考核小组成员,根据以上评价内容对每个小组的识图成果进行评价,综合给出各小组的识图训练成绩。小组成绩即为学生的个人成绩。

  五、教学效果分析

  项目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察、动手、研究和分析问题、协作和互助、交际和交流等各种能力。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项目任务设计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教学实施的效果。所以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任务是非常关键的。在构造识图训练训练中,通过确定“识读建筑施工图”这样一个任务,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构造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正是项目教学法实质所在。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课时设置要充分,小组规模要适当,任务目标要明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得以调动,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需要引导学生,并适当地给以指导。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及时进行点评,因为项目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 、辛勤劳作的结晶,教师要以鼓励和赞扬为主,中肯地对项目成果给予评价。

  项目教学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任务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识图经验,否则情景教学中难以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时时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并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任务。

  结语

  项目教学法引入中等职业教育建筑识图的实训课程,是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改革的尝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此方法也可以在其他实训课中应用。但要发挥它的最好效果,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断改进具体实施过程。总之,只有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摸索才能寻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 J ].科技信息北京,2007(2).

  2.刘玉花主编[ M ]《建筑构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2396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