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浅析教育技术在提高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推进高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推动性作用,是优化教学的必要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种轻松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优化
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它的实践基础和方向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用全面育人观对待教育,使人的心力、智力、体力等各方面能力充分自由的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进一步深化。它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反映了全面发展的实质,真正的全面发展应体现在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上;素质教育选定的目标是向着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看齐的,具有超前性。它是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最后,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促进人的综合整体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普遍性、差异性和发展性的属性,它是根据这些属性对不同的个体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优化过程中教育技术的作用
在我们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实施,教育的战略地位已经确立,师范院校作为师资培养基地,所担任的责任就格外重大。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优化作用非同小可。利用录音机进行音乐教学,利用电视进行体育教学,利用语言实验室进行外语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过程的优化不言而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很难超越时空限制、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等。现代教育媒体是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它与教育的融合是非常合乎规律的过程,体现了现代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其组成的人一机一人教育系统,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速度、信息传递的有效控制,特别是当今数字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更是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
现在最普遍采用的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电影、幻灯机和磁带录音机等。其功能的多样性,时空的再现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淋漓尽致地得以表现,丰富的表现力更加突出。可以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化快为慢、化慢为快、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等。克服了宏观、微观、时间、空间的局限,将宏观事物再现于课堂,使学生亲眼目睹,如身临其境。可以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电教教材是专家精心制作的结晶,经过多级再创作从及时提供、良好讲授、有效学得三方面给以保证。这样充分而可靠的信息经过教师、机器输入给学生,再经过及时反馈,从而,真理性知识失真度较低,教学达到优化。
现代教育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具有效率高、节奏快、质量优等特点,能够为实现教育最优化提供条件,其硬件的随意性与软件的生动性,在现代教育媒体中得到尽情表现,可以充分调动人体的各种感官参与获得知识的活动,而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在教学中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感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以深入,强化了所接受的各种刺激。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目标的优化有重大意义。
二、目前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师范院校的必经之路,是教育走向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途径。纵观现代教育媒体,形式多样,手段各异在教学中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起着不同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视不同地区、师资走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有些院校为了扩大电教的影响,使现代化教育媒体深入人心,煞费苦心,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现代化媒体知识,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但也应该正视一种现实,现在很多学生在步入教师岗位后,仍然是掌握现代化教育知识的“低能儿”,这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很多院校还停贸在硬件使用的程度,没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很少传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教法、学生没能掌握其内核。二是没有全面分析中学对电教知识的适应性,特别是计算机热的时间,更多的教师偏重于计算机知识的传授,追求一种时尚,而冷淡了录音机、幻灯机等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中学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上还是以使用录间机、幻灯机、投影机等为主。这些设备在使用上相对简单,为此我们重点传授图片讲授法、导引教学法、实物投影法、声画教学法等。特别针对中学教学实际、在实践中分析这些教法的优缺点、何种课程适应何种教法,选用何种现代媒体,真正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针对同班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学生来源的不同,存在地无差异。经济好的地方,现代化教育相对好一些,经济差的地方,现代化教育相对落后,对此,开展现代化教育,或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或以卫星系统为主;或以电影、电视为主等。这样,在大原则下有所变通,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有的放矢。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和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既改善了教育的物质环境,又对其德育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育环境不但包括一定的物质条件所构成的物质环境,还包括由人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构成的精神环境,教学过程是在两种环境同时作用下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渗透,不但改善了教育的物质环境,
同时对精神环境的影响也有特殊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通过技术和艺术的加工,利用声、光、形、色等要素,去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直观,最美的最佳表达,挖掘教学内容中美的本质现象,使之与审美达成共鸣,引起赏心悦目的快感。把文字教材中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可以耳闻目睹的具体视听形象,把枯燥的讲解变成丰富多彩的音乐、音响、回回、解说交织的教学氛围和可视可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感染。
现代教育过程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教材的运用,向受教育者传递教育信息的过程。是多种“语言”的集合体,可为受教育者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解说语言丰富,强调画面语言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在画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抓住本质;音乐语言善于表现环境,烘托气氛,表达深层次的情感,为学生提供审美环境,给他们美的享受,为他们制造轻松的学习气氛造型语言的本质意义在于“其美学的内涵和情感的外延的直接表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创设了一定的德育环境,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德育环境的影响。所有这些认识,在电化教学过程中有所领悟。同时,由于此种认识是学生的自身体验,容易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受教育者“自己运动”,充分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四、计算机对教育的重大影响
师范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教育技术,技能,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方面依赖教师的主观条件一知识更新程度;另一方面靠学校的物质条件—现代教育媒体的先进性。近几年,计算机迅速发展,为教育结构更新创造了良好条件。
面对人才竞争的日益剧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所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决定学校的命运,优胜劣汰已成为教育界的大趋势。因此,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师范院校争论不休的话题。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给教育带来一丝曙光,但要使其大放异彩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全身心的努力。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而教师的素质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师范院校的先天不足,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滞后,对计算机陌生的教师群体,限制了整个学校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现代化教育意识与素质已经迫在眉睫,一方面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现代化媒体条件另一方面行政措施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现代化。
多媒体计算机把教学内容以人类联想方式有机集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换思想,彻底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一支粉笔一节课的说写模式,真正进入多媒体世界。
五、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素质教育特征总括起来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挥。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进行,教师努力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使其朝预定的教学目标发展。无论是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还是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都起到指导及保障作用.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多媒体教学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是视听结合,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全体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得以加强,从而在完成教学活动,使其全面转化为学生自觉行为上成为可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意提高学生注意力,活跃其思维,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电教媒体对事物的现象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揭示有其独特的功能。声画并茂,使抽象的图形,呆板的文字变得赏心悦目,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感官,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给素质教育的实现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一切教学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模式,素质教育着眼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要求学生在整体上全面发展,对个体因材施材,这对传统的课堂教育产生质的变化。声光技术被引进教学领域,是教学工作的变革。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结构中,决不能轻视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可以说,在今后的每一种课堂结构中没有电教媒体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它使文字教科研成果书内容的抽象性变为直观性,形象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接受环境的改善,使教师的信息传递由单通道变为多通道,由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性,枯燥性,单维性变为主动性,生动性,多维性,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实施和优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1、刘美凤 研究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定位问题之必要性 中国电化教育 2003(3)
2、慈航 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之关系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6(9)
3、谭坚 论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教育 长沙大学学报2001(04)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与初中地理教学
下一篇:谈阅读、撰写、说话教学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