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朱新莲、陈文娟
【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还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侧重心理测试而忽略科学分析;侧重障碍咨询而忽略发展咨询;侧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而忽略师资队伍的非专业化;侧重心理问题调查而忽略心理求助方式的调研;侧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而忽略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等。借鉴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符合高职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建设专业性强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四大对策。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误区、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为社会和就业单位培养了一批批高层次、技能型、实用型的高级人才。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考失败、学历之痛和就业压力成为压在高职生身上的“三座大山”,这造成了高职生群体特殊的心理状况。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高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命,其目的应该是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在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了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各高职院校都在以各种途径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还存在一系列偏差和误区,并因此影响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由于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上存在的误区,弱化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侧重心理测试而忽略科学分析;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最传统的任务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测验,在所谓的硬件上下功夫,热衷于搞各种心理测试,把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对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够。还有的高职院校为测试而测试、为建档而测试、为检查评比而测试,测试完把资料装入档案袋或写几篇论文发表便完事,忽视测试结果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不但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导致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二)侧重障碍咨询而忽略发展咨询;
障碍咨询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矫正、治疗。发展咨询指从关注高职生的认知、情感到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教育,通过探索和发现他们的潜力,来促进其健康成长。
心理咨询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但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它们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健康成长。
(三)侧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而忽略师资队伍的非专业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规范运行和提升教育质量,教师的心理学素质是关键。不同的教师其教育辅导的心理学含量完全不同,教育的效果完全不同。英国心理学会规定工作者的最低资格条件:研究生以上学历,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两年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教学经验,至少两年的研究生学位后的教育心理学训练(目前一般是一年全日制硕士课程和一年指导下的实践)等。美国心理学会(APA)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获得博士学位,并要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APA认可的资格。法国对工作者的资格要求:进入大学学核心理学专业学习两年,至少三年教师训练和五年小学或学前工作经历等[4]。而中国高职院校调研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在读或已经取得学历的比率为10%人,绝大多数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专业理论和工作技能也相对缺乏;近三年来,有78.95%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平均每年参加一次培训的仅占5.26%[5]。由此可见,与欧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相比,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很低。;
(四)侧重心理问题调查而忽略心理求助方式的调研;
有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调研中,主要是对高职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很少关注高职生的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即对“高职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采取什么样的求助行为、是否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缺乏应有的调研。
有研究发现,高职生对“自己求助心理咨询”、“建议好友求助心理咨询”、“赞成他人求助心理咨询”的肯定回答率分别是6.8%、19.5%、78.4%;否定回答率分别是31.1%、26.9%、3.6%,显然,他们自己不太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也不太乐意让自己亲近的朋友去咨询,但赞成其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严于己”而“宽于人”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了学生内心对心理咨询的趋避态度。“宽于人”的态度提示学生在认知层面上愿意“趋近”心理咨询,高职生是易于觉察和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从众多传播媒体的宣传中,他们已经认识到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和一项职业,认同心理咨询在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上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而且由于自身存在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更加重视和关注心理咨询,期盼心理咨询能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他们在理性上能够接纳认同心理咨询;“严于己”则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心理咨询的“回避”心态,这与公众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问题有普遍羞耻感,以及高职生求询时的顾虑心态[3]等原因有关
(五)侧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而忽略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袭了传统教学的弊病: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变成了传授心理学知识的地方;使心理教育成了学科教学,存在着重知识、轻体验,重讲授、轻活动的现象。这样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和活动性的原则: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质上是情感教育,是态度的学习,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用简单的说教是极难见效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而成长与发展是一种主动和自觉的过程,不能强制施行,否则只会引起学生对其的冷漠、敌意和抗拒。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需要走出上述误区。为此,应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科学明确的认识,尤其要认清其区别于相关教育方式的特性和规律。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必须认清心理素质在高职生全面素质中居于什么位置。
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打造符合高职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十多年来,已经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每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为地方服务等也在形成每所职业院校的特色,这种教育的价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只有合拍,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有符合高职教育的价值才有发展的生命力。如要有高职心理健康的测量体系、工具、教材、研究、实践和探索,方式方法研究,推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内容体系、方法途径形成特色,形成高职教育的独特的人才观、教育观和学生观。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两方面配合得当,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导着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又是正确思想形成的基础。高职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规范的行为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此外,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随着心理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运用先进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替代德育工作,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使教育更有成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首先是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都是为了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而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往往混杂在一起,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一定的“价值干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德育途径,在意识层次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二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当然在结合时必须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其次是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诸如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应根据中国高职生将自我调节作为首选的解决心理问题方式的特点,改进过去那种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交谈的单一方式,借鉴德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可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 建设专业性强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面临着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积极开展对从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要逐步建立从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1]这就需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争取配备专职人员,样样才能在知识、技能、时间、精力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规模都有很大发展,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有一定的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编制。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治疗工作。加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其掌握新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咨询、治疗手段和方法,提高专职队伍的专业水平,适应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培训。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最易了解、掌握、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因此,对他们进行培训,除了介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外,还应讲授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使其能配合专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设立能担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等,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只有机构落实,人员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才有保证。
(四)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第一,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课堂、课外、理论、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课程实践与心理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突出实践环节,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大型主题心理体验活动、野外拓展训练、心理团体训练等强化学生心理体验。第二,建立高职生心理危机“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即以院领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一级网络;二级学院(系)为二级网络;各班级为三级网络。每一级网络都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向上级网络报告。第三,课程网站和资源建设融知识性、学习性、专业性、互动性与辅导性于一体。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使网络课程运行通畅,大大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在线心理测试独具特色,深受学生欢迎。第四,针对高职学生群体自编特色教材。自编教材特色鲜明,含案例导读、心灵探索、心理测试、实践作业等内容,可读性强。课后训练内容有弹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完成;与学生实际状况紧密结合,学生感到有用,爱学;教材深浅适度,教师有把握余地,方便授课。
【参考文献】
[1]应金萍、陈国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7月;
[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5月;
[3]裴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思考,教育与职业,2009年20期;
[4]阮书云:“新时期高职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今日南国》,2008年第8期;
[5]张彦,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5月;
[6]廖克玲:“构建广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期;
[7]陆洪,蔡丽娜,宋彤:“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8期;
[8]程亮,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探索与研究,教育探究,2007年4月
【作者简介】
朱新莲(1981-),女,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陈文娟(1983-),女,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思想品德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