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精心设计,为实施课堂主体性教学作准备
首先,是教学模式的设计。在小学学科教学的设计运用中,教师应着力于从设计学生的活动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学科知识的内容,调动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根据学科的特点,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互动的课堂知识探究、发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和快乐。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探究式教学法,以直观教具演示法为依托、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通过探寻现象的产生原因过程,发现自然现象的存在的内在科学规律。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增长了知识和了解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其次,是教案的设计。教学的具体设计和开展过程体现在教师的教案设计中,要落实哪些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素养,都要通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来实现。这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深入分析,将学科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
二、精选教学方法,做好主体性教学的实施
1.课堂教学中注重形象直观性、启发性、独立性、互动性。
(1)形象、直观性:课堂教学必须针对小学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多以实验演示为基础,让学生对自然现象有充分的感受,为启发学生的探究发现作准备。对难以演示的,要以形象的描述或相关的简易演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在思维上的产生迁移。
(2)启发性: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科学的原理,学会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例如:在《苹果为什么落地》的讲解中,教师演示物体落地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原因:为什么物体总是落向地面?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并归纳出内在原因在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并且引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就能够举一反三。
(3)独立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简单的如:在课堂提问中,多采用“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怎么理解?”等提问方式;对学生的回答的问题,能肯定其思考的价值和闪光点,并指正其理解误区的产生原因;在教学中,要结合对学生的课内读书指导和独立动手实验的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
(4)互动性: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处于消极学习的状态,要突出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充當好“导演”的角色。调动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让课堂 “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再现型教学为探究型教学。
2.习题教学中注重客观性和生活性。
科学离不开生活实践,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应该脱离生活的实践。所以在习题教学中,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从生活的实例出发,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知识理论。例:讲小孔的成象原理及应用时,可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常常是圆的?”,将科学原理融入生活情景、实践。学习物态变化知识时,以常见的冰与水、水蒸气的转化例为突破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的视野冲出课堂知识的局限。
3.实验教学注重实践性和探索性。
教师应针对科学实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师在“物体沉浮条件” 演示实验中,先把一只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出现下沉的现象,在清水的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渴望知道产生的原因,进而进行“物体的沉浮条件”的教学,将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好奇心,转化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实验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对部分实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改进,进行多种途径的尝试探索。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
三、课外教学活动是主体性教学的延续
主体性教学本身具有开放性。所以我们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要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课外实践,可结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组织科普知识讲座、实验操作技能比赛、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及相关劳动技能、课外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在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探究学习,用所学科学知识去进一步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示其主体能力、创造能力提供机会和舞台。
当然,影响主体性教学实施的因素很多,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主体性教学的教学环境,完备的教学仪器、实验器材、实践场所,会对主体性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主体性教学就是通过创设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主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优化组织、规范、和引导,使学生通过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得到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