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
语文教学的独特之处在于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互动,在课堂上提问是许多老师爱用的互动方式。但是许多学生为了避免出错不愿意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想法,亦或是老师们惯性使然,喜欢抽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导致一些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不敢表达,或是觉得自己压根就不用回答课堂问题,于是就不思考,不回答,保持沉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一个段落,一个句子,每个学生读完了之后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老师们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于小孩子,还应该要注意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和信心。即便是老师们对他的看法不太赞同,但也要首先肯定他的勇气和独特的思维角度,然后再委婉地给出自己的想法。当然课堂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们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热爱的东西接受得更快,课堂教学往往能够事半功倍[1]。
当老师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他们更加“偏爱”的学生,可能他们比较听话,或者是他们比较聪明、讨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一视同仁,让同学们机会均等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代替之前的几个学生活跃于课堂的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对课堂的参与率。一个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的学生,学习到的东西自然不会少,课堂效率也就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不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要为学生们学习其他课程作辅助,因此理解能力很重要。但是老师们往往只重视理解能力,以及机械的死记硬背,不注重学生们综合能力的培养。虽然小学教学看似是整个教学时期最单纯的,单纯的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为将来的深度学习服务,但是也有升学考试,因此难免不落入俗套,只注重要考试的内容。学习成绩只是考察学习的一部分,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习语文,还为了学生们能够顺利地交流他们的思想,因此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表达能力不仅仅只有书面表达能力,还有口头表达能力。老师平日里布置的日记、作文等作业都可以很好的训练到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但是却没有那么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出门在外与人打交道时,从一个人的语言出发,就能推断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品德修养。小学阶段是培养许多技能的黄金时期,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有足够的表达机会,课后教师们还可以安排一定的任务,锻炼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遇到性格比较内向、不是很擅长与人打交道的学生,不可强求。表达能力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老师们只是起引导作用,但有了良好的开端,过程中也就没有那么艰辛,结果自然就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美好结局[2]。
三、标准式理解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式教育要从小抓起,要趁孩子的天性还没有被完全压制的时候。小孩子的思想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因此课堂教育不能去限制他们。对于课本内容,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标准式的理解,应该是“大多数人”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脑子里想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一样,若是强制用一样的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他们的想法就被扭曲至变形,勉强被装进那些条条框框里。于是他们就不再自由想象,而是在规定的范围内思考,他们的想象力就被约束进了牢笼。
语文是文字类的学科,不像数学那样的学科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即便是一道数学题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题过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理解、接受差异的存在,并且保护那些“差异”,让他们不被标准化,不被磨平。积极鼓励理解的差异化,让学生们的思想在课堂上进行自由碰撞,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便是很独特。
结束语:结合上述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而并非单单看重学习成绩、不限定他们的思维方向等可以有效的进一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如此,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其他学科教学的顺利展开,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掌握知识。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6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