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熟悉教材
教师不但要对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内容了如指掌,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相邻年级同类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个学段同类教材的演化和要求,也就是说要把握教材的纵横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教者安排教学进度,吃透教材的精神实质,准确地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实行宏观控制。在这个基础上安排一切课的教学内容,就容易做到重点突出难度度适当,讲授内容也容易贴切得体。例如,二年级一节跳远新授课的教学内容是这样安排的;(1)复习跳单、双圈练习;(2)教学跳远的落地方法;(3)教学全程技术(三至五步助跑);(4)在一区域内踏跳。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说明教师熟悉二年级跳远教材内容和要求,同时明确二年级的跳远教材是由一年级立定跳远(落地技术)和跳单、双圈(单跳双落技术)演而成的。教师的教学意图也很明确,通过 二年级跳远教学,形成急行跳远技术的基本雏型,为顺利地过渡到七至九步助跑区内踏跳(三年级教学内容),铺平了道路,同时为小学阶段学习和提高跳远技术奠定了基础。
二、了解学生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素质不仅和运动能力有关,而且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变化,随着性别和发育水平的不同也各不相同,所以身体素质的发展也有早晚,快慢之分,有忆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下降阶段 。而快速增长阶段又叫做敏感期,敏感期只说明在一定年龄或年龄阶段 ,身体素质增长较快或者成绩提高较快,上升幅度较大。通过调查,在13岁以前可以多做一些动作频率快和反应速度较快的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技巧、游戏等等,以发展儿童的平衡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和与其相关的运动能力。了解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共同的特征,还要掌握这班学生的某些特殊情况,这样才能根据教学对象的身心性和实际水平,采取最佳教学方案,有效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
三、灵活运用教法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育课上“吃不饱”与“吃不好”现象比较明显,对同一教材内容,好的很容易完成,差的难以完成,这样体育课半数人都没有了积极主动性,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组,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感到体育课的主人是自己,所有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都是为自己设计。分组的标准很多,有性别差异,有身体素质差异,有特殊项目所需的素质不同等等。只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劣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将产生着直接的至关重大的影响,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对象,教材、任务的不同,具体地选用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背跃式跳高教材的教学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尽快地建立起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针对这一情况,教学中我曾试行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法,教法一,采用常规的顺序分段教学,即从助跑--起跳,起跳后转体--过竿落地,短程助跑过竿,完整技术练习进行教学,讲求建立起基本正确的动力定型,达到掌握背跃式跳高的目的。教法二,根据背跃式跳高的技术结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逆进分段组合的练习方法,即从过竿落地开始进行教学,首先从体会身体背跃势时的肌肉本身感觉入手,随之掌握,过竿及身体在竿上翻转的肌肉感受和动作要领在达到掌握过竿落地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助跑起跳技术的教学。
通过实践,个人认为教法二较教法一好,首先由于在教学手段上运用上一致贯用的顺进法,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加上练习场地布置的独特,使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特别是采用跳上箱面成背跃式,学习起跳腿上收及身体翻转依次过竿的练习方法:给学生以一个强烈的条件反射环境。从心理、生理的角度看也更符合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的行为学原理,更有利于动作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所以说,选用一种好的教学法,将大大地减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负担。
四、技术规范、讲解正确
技术动作的示范,并不在于跑得快、跳得远,能完成惊险动作,而是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完成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视觉表象的规范动作。同样,讲解不是照本宣科,也不需要过细的剖析技术机理,更不能夸夸其谈,而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知识经验,将讲解内容预先加工成学生听得懂好理解的制成品。小学阶段是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时期,因此,讲解示范要成为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统一体。一般地说低年级要多示范,多模仿,讲解内容要简洁要直?^。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讲解的内容要逐渐递增,知识面也要相应地拓宽。讲解示范都力求准确地把握最佳时机和最佳位置,这样才能产生最佳效应。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6101.html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生命课程教学
下一篇:论小学语文阅读现状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