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小学朗读训练的功能
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研究证明,学生默读、教师讲解所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不及朗读。朗读可以逐渐建构和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系统,将书面语言系统“内化”于大脑之中,从而丰富语言学习过程。
2.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发现,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大都不集中,而大声地朗读有利于稳定他们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再者,将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置于语文学习过程中,使几种感觉器官相辅并用,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把平面的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立体化,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表达的两种主要形式。口语表达更要求学生做到语句连贯、内容清晰。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学生可以积累材料、掌握句式,学会融会贯通,这又会促进说话和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1]
4.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尤其是一些古诗词,无不散发着文字特有的韵味。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会感受到天地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久而久之,熏陶渐染,我们所提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也会“润物细无声”。
二、小学语文朗读现状分析
1.朗读缺乏指导。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了过去语文教学中朗读所占时间较少,同学们的自由学习时间不够,为了配合新课标的教学,加大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比重。但实践中却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把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让同学们自己朗读、自己讨论,但是低年级小学生掌握读书的方式和方法本来就少,这样漫无目的地朗读,课堂上放任自流,学生的朗读水平怎么会提高呢?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老师不给予朗读指导,就像一棵小树在刚发芽时就没有将其竖直,随着学习的一步步深入、时间的慢慢积累,以前在朗读中所形成的不良习惯和方式就会根深蒂固,等意识到要改正时就“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
2.朗读缺少参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但与此同时,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大量使用,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学生眼不离屏幕,教师手不离鼠标。课堂上再难听到老师的范读了,“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充斥着许多课堂,老师和学生缺乏了通过朗读建立起来的一种默契和交流。多媒体课件成为了语文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和学生都围着课件转,都成了电子设备的观众,这样一来,学生不但缺少朗读的参与,而且很容易失去朗读的兴趣。
3.朗读的评价缺少针对性。应新课改的要求,老师们开始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后的及时强化。比如“你读得真棒”、“非常不错”、 “读得很熟练”、“读得很好”、“读出了味道”、“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读得很有感情”、“再接再厉”等等不绝于耳。诚然,学生们是需要鼓励的,但是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廉价表扬”太抽象了,评价语言缺少变化,针对性很差,不可能成为学生朗读的动力,根本不能从实际上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时不注意审听,或忙于板书,或赶快看教案,将学生朗读作为思考下一步教学的过渡和缓冲,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做出有针对性、具体性的有价值的评判了[2]。
4.朗读的面比较窄。不管是课上讲解还是检查性朗读,老师们不可能让所有同学都起来朗读,实际情况中,往往学习好的学生受到的关注比较多,所以朗读的机会就大,得到的训练和指导就多,而大部分平常的学生练习的机会就很少,更谈不上得到指导了。而且,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老师们所指定的朗读范围基本上离不开教科书,即便是有课外读物,也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总体上说,小学语文的朗读面是比较窄的。
三、小学语文朗读的改进策略
1.加强范读,启发想象。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3]教师形神兼备的精彩范读,不仅可以以声传情,还能让学生们从老师的朗读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最终,学生们会从内心产生一种冲动,产生一种朗读的欲望。此外,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把纸面上的文字通过声音变成一种立体的图像,学生们跟着老师的朗读进度和轻重缓急,会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地想象,这样不仅起到了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也滋润了小学生们追求善美的心田。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们在自己朗读时不能机械地按照老师的套路来模仿,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去朗读,进行自我创造。
2.模拟情境,强化体验。前文已述,教师的范读可以让学生们浮想联翩,模拟情境同样可以达到这个效果。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和体验有限,对课文的理解会受到许多的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值得提倡的就是借助视听媒体,创设“场效应”,营造生动直观的场景。比如可以利用挂图展现课文的场面,利用音乐衬托课文的背景,利用表演使学生们真切地融入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从而如同身临其境,强化体验,与作者达到“心情相契合”。
3.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一方面要尊重不同感悟,学生们因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其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千差万别,老师要尊重倡导个性化朗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尊重不同选择,如果学生自己想朗读其喜欢的某一段落,对此一定要支持,因为这样的朗读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的喜爱和准备的基础上,很有可能是深有体会的基础上,所以要给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和形式的权力。
4.灵活运用,形式多样。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采用老师范读的形式;当课文中对话较多、角色较多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课文内容气势恢弘、磅礴大气时,宜采用学生一起朗读的形式,等等。因此,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课文本身的体裁和内容的不同,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安排,精心准备朗读内容,合理选择朗读形式,灵活运用,做到形式多样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7086.html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创新策略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