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1 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
1.1教学重视数量忽略质量
新课标要求在第一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上有所增加,提高学生初步阅读的能力。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阅读和识字紧密相关。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只追求识字的数量,这就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对汉字的运用能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多识字快识字,这样不仅适得其反,而且使得学生丧失一定的阅读能力,导致一些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欠缺。
1.2方法不当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都是让学生自主阅读,陈述不认识的生字,让学生反复地阅读之后再进行精细的讲解。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自学时间较多,但是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可想而知,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阶段教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以抄写为主,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汉字就脱离了实际的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定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学语文识字和阅读相结合教学的特点
识字教学最主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的字音、形、义,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识字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将所认识的生字运用到阅读及其写作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识字是基础,阅读是对字的运用,阅读和识字是互相独立而又相互促进的。学习语文,最终目标还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识字教学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所以应将识字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降低学生识记生字的难度,进而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将生字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对汉字的应用至关重要。
3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策略
3.1随阅读识字
在小学第一阶段学生学习汉字,可以通过阅读有效识字。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不能正确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更不用说掌握汉字的基本写法。所以在儿童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要注重在儿童的脑海中建立汉字的字、音、形相互联系。在适度教学中教师可先泛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读。反复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加对陌生字的见面机会。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务必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识字和阅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词语在语境中的应用,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词的语义,又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当学生的识字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教师就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就可以将学生识字训练和写字训练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词语时就可以简单地理解汉字的含义,教师也通过语言渲染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可以快速地了解汉字的意义。通过阅读教学,教师能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汉字的词义,之所以学习汉语比较难就是因为许多汉字有很多多音、多义字,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阅读量,小学生很难理解汉字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一样的意思。教师对于这方面要重点把握,所以在汉字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汉字的意义,而且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会应用。
3.2在识字中轻松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学生快速阅读。语言,是对汉字丰富的感受力,也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读者真情实感表达的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语言汉字的真正含义,教师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毕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唯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感。我们的语文教材对学生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资料,学生在借助拼音阅读时,首先要扫除陌生汉字带来的阅读障碍,在读音正确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反复地朗读。读课文时不仅要读流利,更要读准确。这样学生在诵读课文中就可以使语感得到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严格的自习训练,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培养语感训练词语的运用,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记住简单的字、音、形,既是学生熟练地识记了生字,也会由于缺乏语感,不能将这些字词准确地运用到语境当中。对于当代学生学习汉字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汉字的写法语义和语法概念,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学运用,将这些词语运用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要想提高教学层次,那就不能让教学只留在简单的识字认字上,教师通过举办活动或者语言渲染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从而通过系统有组织的训练,让学生个性化语言得到发展。
4 结束语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如果能够将识字教学巧妙地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备的教学体系,那么定会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的识字能力增加也会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讲述了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小学语文识字和阅读相结合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策略希望能被其他老师所参考,提高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水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