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0前言
体育作为锻炼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课程,对提升学生自身体能和形成坚韧不拔的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ρ?生体力的锻炼,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其健康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虽然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试教育较为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与体育优良精神的渗透,导致学生自身的体制较差,使得体育教育过于形式化。因此,提升小学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对现今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辅助性作用。
1现今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1.1缺乏趣味性
现今的小学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导致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注重体育教学质量的均是专科院校,从教学形式上会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对于普通小学而言,体育课堂严重缺乏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较差。很多小学生由于嫌累嫌苦,对于体能的训练经常表现出消极的状态,而很多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热身之后才能进行练习,防止学生在课堂中身体受到损害。但是在热身的环节中,学生很难坚持下来,明显表现出参与积极性较低的特点。二是学生对运动项目技能的训练知识的学习无兴趣。很多技能和动作要领的学习需要学生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发力的肢体部位,而大部分小学生在练习阶段缺乏兴趣和耐心,导致很多知识的学习质量相对较低。从上述的分析中得知,小学体育课堂缺乏趣味性直接影响着对学生开展的素质教育。
1.2体育教学未能受到重视
受到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体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课程开展中的疏漏环节,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均有所提升,但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体育教学未能收到重视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教师认为体育教育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学习能力,甚至将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缺乏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导致针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仅局限于理论教学上,而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造成了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水平相对较低,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阻碍,同时也对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影响。
2创新视角下小学体育优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增强教学活动开展的趣味性
只有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才能使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得以发挥,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增强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趣味性,以此来确保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出体育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更多充满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比如通过开展拔河比赛等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使其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实现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或根据学生目前所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2.2提升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体育教学未能受到重视,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日益成为了推动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当对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体育教学的课时,提高学生在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充分发挥出体育运动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校领导应当定期举办有关体育运动的相关活动,从创新的角度对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安排等进行优化和完善,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创设更多的体育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教学吸引力的同时,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2.3创新和完善体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开展教学考核工作的主要途径,其也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实际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的文化课能力,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削减了对体育学习的重视程度。因此,学校应当对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改革,将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作为评价和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将体育教学加入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范围当中,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体育运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将为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奠定个良好的基础,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3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作为近年来小学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核心课程,随着“全面教育”理念的提出,体育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缺乏趣味性以及体育教学未能得到重视等主要问题,阻碍了体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教育机构应当从创新的角度出发,针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比如增强教学活动开展的趣味性以及提升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等,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8091.html上一篇:在小学生“需要”中引导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