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跳绳是我国民俗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也是我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自身存在的巨大价值一直被我们传承至今。跳绳运动在我国有着千年的历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是从古到今以来备受青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项运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跳绳运动在我国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今花样跳绳作为时尚新型的运动项目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目前,花样跳绳在我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健身人群从4、5岁的儿童到60多岁的老人均参与其中。但花样跳绳在中小学的推广和普及还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水平。本研究通过阐述学校对跳绳运动的文化传承,花样跳绳对中小学生健身价值体现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校推广普及花样跳绳的有效途径,以及中小学校发展花样跳绳必须具备的动作创编的实践创新环节,为中小学开展和普及花样跳绳提供理论参考。
一、花样跳绳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花样跳绳是在跳绳运动的基础上结合了各种“技巧”的动作,它摈弃了传统跳绳的枯燥无味,融入了街舞、体操、武术等项目元素,加上极具感染力和节奏感的音乐伴奏使其具有显著的娱乐性、观赏性和竞技性等特点。因花样跳绳的花样繁多,可以使学习者不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技术,使其不失乐趣和挑战。花样跳绳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学校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也是传播文化知识和教授各项技能的主要场所。在中小学校开设花样跳绳课程,使中小学生认识、了解、掌握并喜爱这项运动,让中小学生从小就感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对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地意义。学校通过开设花样跳绳课程得学生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意识到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且需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才能保证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花样跳绳运动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中小学花样跳绳动作创编要素分析
1.动作创编的安全性和健身性
对于小学生的活动,安全是首要问题。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的学生,各个骨骼与关节尚未完全发育,在运动中受到任何伤害都可能导致其严重的后果。所以动作不能存在任何的安全隐患是首要的要素。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必须要发挥花样跳绳的健身作用。跳绳是花样跳绳的基础,也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必经阶段,因此,在进行花样跳绳教学之前必须加强学生的跳绳练习。在学生能够进行长时间、有节奏、不掉绳的基础上进行花样跳绳的教学将会起到积极有效的健身效果和教学效果。
2.动作创编的趣味性和表演性
对于6岁至18岁的青少年来说,一项活动如果不够吸引他们,便会在短时间内对其失去兴趣。所以动作的趣味性是吸引他们进行该项运动的重要因素。当代青少年追求个性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只有动作足够有个性,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保证动作的美感,充分彰显青少年的富有活力、积极向上的特点。不仅要使得学生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充满活力,而且要使得在观赏的同时观赏者也感到自己也充满了活力。
三、中小学花样跳绳的健身价值和推广策略
1.花样跳绳对青少年健身价值体现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运动习惯养成,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经常参加花样跳绳运动,通过上下肢手脚配合,在有节奏的上下跳动过程中四肢肌肉有节奏的屈伸,不仅有利于促进肌肉变得结实而富有弹性,而且也有利于骨骼的生长。花样跳绳是一项集力量、速度、协调、灵敏、柔韧等多项身体素质于一体的全身运动。特别是在现代电子产品高度普及,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以及近30年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今天,花样跳绳的健身价值尤为值得推广。
2.中小学花样跳绳的推广策略
(1)加强中小学师资力量培养
中国有句俗话“高手在民间”,花样跳绳的高手也可以用这句话形容。目前,花样跳绳在我国的发展明显处于社会办学好于学校教育。公园、广场随处可见花样跳绳的人群,而且服务于花样跳绳的教练都具有很高的教学资质。所以,这也是花样跳绳能在社会上能快速推广和普及的关键。由此可见,加强学校花样跳绳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是学校推广和普及这项运动的关键。
(2)鼓励教师进行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建设
国家教育部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30分钟的大课间是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时段,也是很多学校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花样跳绳是一项器材简单,场地空间条件要求较低,易于普及?_展的运动项目。花样跳绳同样还是安全系数高,娱乐性强,健身效果显著的时尚运动。通过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建设对于中小学校推广花样跳绳运动必将起到积极地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8424.html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