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灾害作为自然力量的集中展示,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灾难的抗争史。灾害对于社会的波及范围广,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还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荡,甚至延缓社会和经济发展。仅2016年一年,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就造成近1.9亿人次受灾,农作物绝收29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032.9亿元[1]。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造成5 335名学生遇难和失踪[2]。因此,有必要认清灾害,尽可能减小造成的危害。我国公民灾害意识薄弱,防灾素养偏低,灾害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防灾减灾手段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灾害事件带来的影响。联合国减灾十年行动中将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列入报告中特别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的关键。联合国减灾战略署在2006年发起主题为“减灾始于学校”的全球活动,促进政府将防灾减灾融入学校课程并确保学校建筑安全,使学校免于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3]。汶川地震后,党中央明确要求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能力。可见国际国内都极其重视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上所发挥的作用。
灾害教育包括国家层面的灾害教育、地方层面灾害教育、学校系统的灾害教育,其中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更好了解中小学灾害教育活动实施现状,研究者于2016年7―8月期间,通过对参观某灾害纪念场馆的中小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以获取中小学灾害教育活动实施的情况,进而总结存在的一般问题。此次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学校,有助于了解灾害教育活动开展的一般情形。被调查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所在学校地区、学校开展课程、实施情况等信息。该次问卷共发出100份,收回90份。
1 调查现状与问题
1.1 灾害教育活动软硬件供需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进行有关灾害教育的相关活动,并且对于灾害教育的期望集中于在面临灾难时能够有效提高生存机会和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仅少部分学生认为灾害教育活动没有意义,因为过于流于形式且没有实质性帮助。整体上看,学生对于灾害教育活动的需求巨大。然而相对于学生旺盛的需求,学校关于灾害教育活动的软硬件是供给不足的。
1.1.1 硬件和师资力量缺乏
根据问卷显示有85%的学校开展了灾害教育活动,仅52%的学校有开展灾害教育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其中包括教室和操场。57%的受访者表示学校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进行灾害教育活动。现有的教育政策对中小学灾害教育虽有一定政策引导,但缺乏经费对硬件的投入以及专业力量对师资进行培训。由于我国灾害方面的学术研究特别是灾害教育起步晚,国内具备专门培养和培训灾害教育教师能力的大专院校很少,即便中小学有教师能够进行灾害教育,也未设置专门岗位,大多数由地理老师、思想品德老师或教导主任等兼任,其投入时间和专业性都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同时灾害教育也并没有作为应试教育的一环,尽管经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后,灾害教育的关注得到上升,但学校更多将其视为“课外教育”或“常识课”。在师范院校以及对于教师资格的考试中也并未将灾害教育作为必须掌握的课程。
1.1.2 灾害教育教材缺乏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57%的灾害教育活动中没有教材,43%的学校配备有教材。其中四川省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四川省教育厅的《生活,生命与安全》,且已被纳入灾区学校课程。一部分受访者的灾害教育活动是通过班会的形式,由教师结合政府部门政策文件或结合其自身经验进行口头教育。部分受访者的教材为安全教育读本,对于灾害教育涉及有限。这与专业师资力量有限和系统理论研究体系缺乏是息息相关的。
1.2 灾害教育活动定位
受访者所在学校举办的灾害教育活动针对方向以地震、火灾和公共安全事件,占比分别为77%,70%和48%。汶川地震后,地震这一灾种受到极大的重视,在各种灾害教育活动中都被提到了显要位置。火?暮桶踩?事件贴近日常生活,传播率也较高。洪灾和泥石流作为破坏性强,夏季频发的重要灾种仅占6%和4%显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所在学校举办的防灾减灾教育活动主要方式为实操训练和课程培训。灾害教育既要有理性理论亦要有感性知识和亲身体验,72%的受访者参加了实操训练,这表明大多数学校都十分重视实际演练,但仍有约27%左右的学校未开展实操演练。此外调查中也显示实际演练的次数较少,大多数为1年1~2次,而且形式单一,多为集体疏散,能使个人真正提升求生和应急技能的系统性训练较少。同时仅28%的学生接受过课程培训,这与我国灾害教育尚无统一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课件设计等尚待开发与探索是分不开的。
1.3 学校防灾减灾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在灾害应急制度建设方面,82%的学校都有防灾减灾预案,92%具有应急标志、逃生线路及应急物资储备,94%有安全日常安全守则或制度。在实际与学校部分主管领导交流中,他们坦言虽然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制定了预案和配备了相应物资,但其专业性、科学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未经专业机构论证和评估,有时纯粹为了应付检查。制作预案的过程中多参考书籍和网络,是否考虑本校、本地区特殊情况是存在疑问的。这使部分预案成为“纸上谈兵”,其内在逻辑严密性和实际可操作性都大打折扣。
2 启示
2.1 开展专业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作为目前中小学灾害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是防灾减灾教育的前沿阵地。现阶段国内专业的中小学教师匮乏,较为快速的形式可为通过专业的团队对其进行培训。国内涉及灾害教学科研的高校、防灾减灾相关政府部门和中心,具有丰富应灾经验和资质的NGO都可动员起来参与培训工作,澳大利亚的师资培训就是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开展培训工作,其联邦灾害管理署设专门小组开展教育与培训,地方应急事务学院开设多种应急救援培训课程[4]。此外可以通过适当的国际交流,通过邀请专家开设讲座、访问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能力。
2.2 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
学界呼吁将灾害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来已久,在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系统中,灾害教育更多被归于“素质教育”,直接体现在我国中小学课本中防灾减灾知识的教学篇目不足1%[5]。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条例、指导纲要对灾害教育的学时、活动形式、经费进行规定,灾害教育应进入教育财政性支出并占稳定比例,甚至可以尝试探讨将灾害教育内容纳入高考,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此外对学校应急预案、安全守则等应多给予指导,避免“千校一面”。
2.3 开发多样化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
目前学校缺乏灾害教育教材,即便有也较为零散,且多以认知灾害为目的的知识传授,缺乏系统性课程、趣味性与体验式教学。灾害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知识、能力与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看待灾害本身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正确地进行相应防灾、减灾、备灾、救灾活动[6]。对于灾害教育来说,主要不是追求认知目标的达成,而是通过认知目标的实现促成学生心理机能完善和行为规范。因此需要开发多样化学习资源以及广泛利用社会中的灾害教育资源。在课程课本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灾种的频次,同时避免教条化知识传授,增加趣味性和实际技能培养。此外,学习资源也不一定仅仅局限于课本,无论是视频、动漫、电脑游戏、玩具都可以提升学生的灾害意识和增长灾害知识。利用多种文化形式例如诗歌表演、音乐、舞蹈、木偶剧等艺术手段都是具有吸引力和创新的传播减灾知识有效形式。学校可以利用灾害遗址、灾害纪念馆、灾害体验馆等场所进行灾害教育,同时也弥补了学校灾害教育场所的不足。通过解说和观摩各类展品获取感性认识是场馆教育进行灾害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浸入式环境解说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受众参与度与培养学习兴趣上都能促进灾害教育的实施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8652.html上一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问题及思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