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当前的小学英语新课标中要求,“听说为主,重点培养交际能力,淡化语法”。即是要求小学生对语法知识只需做好了解,不强制其掌握。本意是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就造成了一些教学问题。
一、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语法教学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往往会面对大量的语法问题,如 “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等各种时态、各种名词所有格、名词的复数、形容词比较级、冠词的用法等等。
特别是当学生进入五年级之后,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语法知识会变得越来越多、越类越深入,若对此置之不理,后续的教学工作将面临极大困难。但若讲的细致,又违背了新课程的标准,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现在很多教师语法的讲解基本都是照本宣科式的,其讲解都过于枯燥,而且本身语法就是教学中的难点,这两者的叠加,往往导致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缺失,教学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而且对语法的重点讲解也是与新课标要求不符的。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为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语法一笔带过,很多学生就不免雾里看花、不明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说对语法的理解和运用了,很多学生甚至连课后习题都完成不了。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渗透教学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在教学中进行语法知识的渗透教学,对语法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趣味教育。从而使学生在运用课堂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同时,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语法的渗透教学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1.注重语法渗透教学的持续性,切忌操之过急。在教学的设计上,语法知识每节课都需要被提及,但相关的时间不宜安排过多。因为语法本身就是难点,因此语法的教学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这同时要求,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教师要充分的思考整节课程的容量,并合理联系相关的某一两个语法点进行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和语法的相关性,也便于学生对课程和语法的同步理解。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优等生和学困生两方面的教学平衡,既要让优等生不觉得单调无趣,也要让学困生学得会、跟得上。
在课程的衔接上,每节课程要注重温故而知新,保证新旧知识和语法的关联和运用,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反复练习和掌握。使学生的持续性的语法学习中真正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2.以词句的教学为主,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对英语单词的教学最好练习整个句子来进行,这样有利于单词的理解。对语法的理解和掌握而言,以词语为主的教学工作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小学生的英语教学中,语法往往枯燥难懂,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并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小学的语法教学也应该融入词句之中,以词句为依托,让学生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体会语法的运用原则,点滴的进行词句和语法的积累,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介词运用之中,最常见的有in、on和under这三个。对小学三年级来说,掌握这些介词的位置关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可以通过短语的教学和运用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如关于in的短语in the bag、in the desk、in the book等,就可以介绍其位置,然后比较on这个介词在短语中的运用,on the bag、on the desk、on the book。通过这样的位置比较,学生就能很轻易的掌握具体的用法了。
3.采用多元化方式练习,促进英语语法的潜移默化。“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英语学习中也不例外。小学生的自治能力有限,采用传统的习题练习法,枯燥乏味,练习效果欠佳,而且易激发小学生的厌恶心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练习方式提升小学生巩固知识的效果,需不断迎合小学生的好奇、趣味等心里,设计新颖的练习方式才奏效。
4.在练习中学习和巩固语法。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很多学生难以区分不同语法的应用情况。因此在语法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晦涩的知识点分析。例如:在“is,are”的单复句学习中,许多小学生仍不清晰在何种情况下使用“is,are”。不断的空洞地举例说明,只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混乱。笔者采用引导和竞赛模式,让学生不断造句,对正确的造句和比较具有亮点的造句加以肯定和表扬,这样能提升小学生对语法点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自己加深对正确造句的理解,这样在不断的练习中巩固了该语法点的应用。至于为何使用“is或are”等小学生的具有一定理解能力后,自然知晓。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法学习中,最终的目的同样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运用这一门外语。如何掌握好英语,学习好英语语法和词汇是最为基本的前提。因此,在小学英语语法的教学中,应当摒弃传统教育方法,从教学方法中找准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结果上剖析使学生掌握语法存在的问题。找准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上一层楼。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9556.html上一篇:浅谈中小学英语教师话语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