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0引言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活动和教材的有效衔接,从而帮助学生适应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享受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体现教材理念和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向新学段过渡。通过不断优化教法设计、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行为,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体育生活,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1促进师生双向适应,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衔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双向适应是小学体育教学首先应该完成的命题。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具体体育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奖惩手段等,从而更好地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把握好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特点,才能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调整,做好和学生的“双向适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参考上学段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优化课堂管理和组织形式等,从而不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消除与教师的隔阂后,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达成真正的双向适应。
2尊重学生成长特点,制定学习目标
我国小学阶段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离开幼儿园,从心理特点和身体形态上与幼儿阶段仍保持较大相似性。因此,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可以多参考幼儿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过渡。但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相比于幼儿阶段已经出现了较大变化,表现出“少儿”特色。因此,针对中高年级的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加强与教材的衔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各类技术动作,形成一定的体育基础。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加强教材和教学活动的衔接时,不能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必须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年级的体育教学,教师应该规划好学习目标,体现出技术动作和学生知识技能之间的衔接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下一阶段的体育学习打下基础。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大部分小学从一年级就开设了这个体育项目,但是仍然有部分小学生直到毕业时仍然无法有效地掌握基本技术动作,更不用说开展立定跳远的体能锻炼了。因此,针对不同年纪的学生,应该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3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对体育类游戏强烈的兴趣,模仿能力强,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运动技能中获得提高。但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娇气和任性,没有形成强烈的合作意识。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设计好教学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成功体验,降低他们不良心理倾向给教学活动造成的困扰。
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堂的导入环节,例如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激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做热身运动时,采用“老鹰捉小鸡”等游戏活动,从而改变传统的单调的广播体操或者纵队慢跑等热身活动,更加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
其次,体育教师应该做好学习提高环节的设计,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善于表现,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直观教学法,在讲解三拍动作时,可以巧妙地引用“高人、矮人、超人”的形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在练习具体技术动作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如在练习摆臂和不摆臂的跳跃时,设定“跳过小河”的情景游戏环节,以海绵垫作为“小河”,不断变化海绵垫的摆放宽度和高度,从而使跳跃的距离和高度不断变化,帮助学生从易到难地学习相应技术动作。这样,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活化和丰富了教材内容,使得教学活动和教材内容间衔接性更强。
最后,体育教师应该做好整理恢复环节的设计,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尾声阶段往往安排学生自由活动或者解散,没有很好地总结教学得失。实际上,体育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放松的动作帮助学生从激烈的运动中放松身心,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极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动作要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亟需变革,教材和教学活动脱节的现象也亟需改变。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的双向适应,设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从而使小学体育教学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9625.html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