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核心和基础。张志公曾说:“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语言的性能(交际工具,信息传递工具,思维工具)无一不靠语汇来实现。” 在语文学习中,字、词、句是组成语文材料的基础,而词语凭借着其强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涯储备字词的重要阶段。教师若能有效地进行词语教学,这既能拓宽学生的词汇量,为写作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水平,为今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困境
当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仍然面临困境,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都存在着诸如目标不明确、缺乏内涵、偏重识记、方法单一、缺失引导等问题。因而,想要突破这样的困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重视目前的问题,积极反思。
(一)架空文本,目标不明
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过程展现不全面。教育者们对教学的序列目标完全忽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不能很好地将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正确释义,也无法有效地将词语中蕴含的丰富感情色彩展示出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所开展的词语教学都是路数相同,通常都按照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积累运用这几个步骤进行,把词语架空于文本之外,脱离小学生的语言环境,没有高低深浅之分。
(二)浮于表面,缺乏内涵
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仅将词语教学当作指导阅读的突破口,有的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干脆忽略掉词语部分直接进入课本内容的讲解。有的教育者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要么是“蜻蜓点水”式的词语教学,读过便不了了之,学生对词语没有理解,更谈不上运用。要么则“浓墨”式一味地追求词语意思的表面意义,这样的词语学习显得十分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由于教育者们对词语教学不够重视,常流于形式,缺乏内涵,所以,多数学生在平时说话或者写作时所用语言让人感觉“干巴巴”的,更有的学生还存在词不达意的现象。
(三)呆板识记,学用分离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而对于同一词语来说,在不同的语境下所表达出的意思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适应语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将词语教学与语境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是将词语教学设计成为一个单独的环节,机械地教学生去读写、识记词语,不能将其与生活语境、文本语境很好地融为一体,甚至一些教师将认识词语部分交由学生们在课前自主完成,在课堂中不再对一些词语进行讲解,使得词语的讲解与课文中的具体语境脱节,那么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词语,更不能掌握词语、运用词语。
(四)方法单一,缺失引导
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确立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大多也较为单一,常见为记忆词义和简单的造句训练。此外,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方式不当,有的将词语概念生硬地灌述给学生们,也不管他们是否理解和接受,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热闹”课堂氛围,直接把词语本身抛给学生,让他们相互讨论、自由理解。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弱,如果教师不加以适时适当地引导,那么学生们将无法准确地理解词语,更无法有效地将词语运用于生活之中,词语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突破
词语就好比语文学习中一把神奇的钥匙,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教同学们使用这把钥匙,那么他们将无法快速准确地走进语文大门。因此,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反思当前的教学问题,实现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高效突破。
(一)明确目标,展现学习过程
小学阶段是一个年龄层次各不相同的阶段,因此词语教学在各学段的侧重目标各不相同。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科学识记与巩固,以丰富的词语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上升,第二学段的词语教学有了新的高度,此时的教学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词语表达能力,词语作为一种符号,其本身具有表意功能,因此要让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之上,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而言,更加注重运用,从表达的层面理解词语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词语。例如苏教版《九色鹿》这篇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词语――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见利忘义,这几个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单从字面意义而言,仍然具有挑战性。因此,教师在教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要充分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指出我们不能做一个像弄蛇人这样违背诺言,出尔反尔,不讲道义,为了获取利益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人。这样学生们就能很好地将这几个词联系到生活之中,也能更好地运用到习作训练中。
(二)立足课文,挖掘词语的表达意义
词语教学不是单纯地对将词语抽离出来进行解释,更不应该是为了赶教学节奏,而忽视课文内容中的词语详解。教师想要教好词语,第一要义就是要立足课文,然后再去挖掘词语的深层表达意义。其中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概念的层面理解词义。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碧螺春》时,课文中出现了“茶汛”这个词,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她先让同学们用“汛”组词,同学们很快回答到“汛期”、“潮汛”等等,教师启发学生这个“汛”字跟什么有关,“潮汛”给人的感觉怎么样,学生回答“汛”跟水有关,“潮汛”给人一种水势很大、很凶猛,潮水不可抵挡地感觉。之后教师又追问那么“茶汛”这个词呢?学生联想到:春分时节,满山的茶树仿佛都在一夜之间长出了芽儿,就像潮水一样挡都挡不住。第二部分是从表达的层面理解词义。我们仍然以《碧螺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让同学们理解了“茶汛”这个概念之后,又着重启发同学们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茶汛”,并让同学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们都争相发言,从课文中找到例句并且准确地表述出来。第三部分从整个文章的篇章结构来理解词义。同样是这篇文章,教师按照课文的顺序展示了几幅图画,分别是漫山遍野的新绿“茶汛”、采茶女穿梭“茶汛”、入夜后焙茶手依然在“茶汛”中辛苦劳作这三幅图,学生从中能成分地理解“茶汛”这个词,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词语,教师却能引领学生,以一词而牵全文,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茶园中那番辛苦而又快乐的景象。 (三)创设语境,活学活用
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语境的重要作用,将不同的词语与语境进行联系,利用语境教学来提高小学生的运用、表达词语的能力。教师可以创设文本语境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比如某位教师在教学《灰雀》这篇课文时,教师为了解释“果然”这个词语,便让同学们联系全文,学生很快找到课文原话:“小男孩对列宁说灰雀还活着,列宁刚开始还有一点不相信,但是灰雀果然又飞回来了。”学生明白这个“果然”的意思就是之前预测会发生的,后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词语教学让小学生们能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对这个难以理解的虚词有一个文本的内容解读,这比单纯的告知词语概念要好很多。此外,课本内容的词语解读不足以让学生们充分理解的话,可以联系生活化、日常化的情境来解释词语,让学生们充分理解词义,并且能够运用于生活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最后一课》时,文章中出现了“宛转”这个词,课文中的“宛转”是“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里的意思是画眉鸣叫的声音柔媚,悠扬动听。然而这个词还不只仅仅一个意思,还有另一个意思是委婉、含蓄,这时教师又举了另外一个生活例子,她举出班上一位比较调皮的男生的名字:如果你考试没考好,你把这件事情“宛转”地告诉了妈妈。这里的“宛转”就是不直接坦白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教学就积极创设了生活语境,融生活与教学于一体,对小学生的词语理解以及运用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循循善诱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们更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词语。首先,小学生好动,乐于表演,感官性强,每一位教师应当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让学生揣摩那些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词语。比如《可贵的沉默》中出现的“沉默”一词,某位教师在执教时,先用动作对学生“嘘”了一声,让同学们安静,以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明白安静就是沉默的意思。这样的动作表演,通过展示词语“形象”而取代繁杂冗长的文字概念,让小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自然而然地通过感官来认识词语,这样的词语教学是生动、活泼、高效的,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们学的也开心。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碰到有些词语,即使对它的词面意义进行了一个概念解释,也很难让学生们理解消化,这时可以通过一些演示手段来达到效果。相对于图画、幻灯和声音片段而言,这些演示手段是可以提前准备的,而一些实物的展示就需要我们充分地发挥教学机智,就像这位教师一样:她在教学《长城与运河》时,其中有一个词语“曲折蜿蜒”,这个词语同学们不是很能理解,于是这位教师让同学们都拿出自己的手指放在课文中的长城插图上,顺着长城从这一头运行到那一头,然后告诉同学们这个过程就叫做曲折蜿蜒。于是同学们很快就能理解“曲折蜿蜒”的意思是弯弯曲曲像虫子一样,难怪“蜿蜒”还有两个虫字旁呢。这位教师是何等的机智,仅仅用一个小手指,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词语的意义和艺术魅力。
最后,我们可以将美术课老师的简笔画板书模式借鉴到语文课堂中,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这样的板书方式简约而不失意义,可以让词语赋予“生命”。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有学生不懂“沙鸥点点”这个词,为什么不用“沙鸥只只”呢?这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进行示意,先画一只有翅膀的沙鸥简图,之后再画几个小点,然后向同学们明确:近处的沙鸥是能够看到翅膀的,而远处的沙鸥因为距离太远,渺小的就像一个个的小圆点。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很快明白了这里是作者远视视角下的沙鸥。这样的词语教学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们的想象空间,巧妙地将板书与词语解析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
注释:
谢奇勇.中小学语言知识教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9734.html上一篇: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