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提倡,并深入实践。
中华优秀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经典,也成为了中国人智慧的重要源泉,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作为班级的旗帜、航标,班训也理应以立德为本。因此,我将“仁义礼智信”作为班训(三年级)。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认知水平,设计了相应的班规:心中有爱为仁,与人为善为义,端正谦让为礼,明辨是非为智,一诺千金为信。“仁义礼智信”涵盖的内容及思想十分广泛,将其简化为班规,它们在乎学生心中就变得具体多了,教育也有了抓手。
以下就我设计的班训加以说明。
一、仁――心中有爱
第一,引导学生要关爱父母。《弟子规》讲“首孝悌”,意为做好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我班大多数学生在家人宠爱下成长,很多老人、父母对孩子要求不严格,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着想。所以,学生心中的爱如何萌芽?该首先从关爱家人开始。因此,“孝”也成为我班班级文化的关键词之一。学生无论有何过错,我都试图这样问:“如果妈妈知道了,会怎么样?会不会伤心、难过?”“想不想让妈妈丢脸?”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对话,使学生开始在意父母的感受。“百善孝为先”,学生只有学会关爱父母,才能进一步把爱放大、把爱扩散,进而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
第二,引导学生要敬爱老师。学生懂得爱父母,才会把爱扩散到更多的地方,比如学校。学生对于老师的敬爱,应该是发于心而形于外的。
第三,引导学生要友爱同学。孝顺父母、敬爱老师的学生,大多心中明白:要关心同学,助人为乐。不过,孩子们的“友爱”,也需要引导。面对在上课时说话、传纸条的好朋友,我一般会这样说:“老师看出来了你们是好朋友,想一想,好朋友应该是让对方进步,还是退步?变得更好,还是更坏?”说到这里,孩子们就明白了。还有一些好朋友,看到对方扔沙土,自己明知不对,但为了玩儿,也学着扔。这样的情况我也会用上述方式来引导。《弟子规》讲“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就是告诉我们,好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互相鼓励善行,互相规劝恶行。
第四,引导学生要热爱国家。《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次第的。“热爱祖国”,需要先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开始。也需要从升旗,从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这两方面来引导。此外,学生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如:《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唐诗宋词、《朱子治家格言》、《四书》以及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感受到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热爱之心便油然而生。
二、义――与人为善
我发现,“善良”一词如今被人滥用了。一位家长跟我说:“我家孩子其实挺善良,从不会故意害别人。”“不故意害别人”不能算善良,只能说这样的人“还不坏”。“善”在字典里的意思是“心地仁爱,品质淳厚”。简单说来,能为他人着想,让他人幸福,才是善良。善,也是我班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词之一。只要学生有不当行为,我都这样问:你这么做为他人着想了吗?让别人幸福了吗?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吗?孩子明白了这几个问题,相信久而久之就会做到真正的善良。
三、礼――端正谦让
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所指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应先从最根本处引导,“本立而道生”。
“端正”,其一在内,其二在外。在内,为端心正意,不让思想“跑偏”;在外,为行住坐卧皆端端正正。内在端正,外在自然端正;外在端正,也能强化端正内在。二者相辅相成。平日里,我努力要求学生:站姿坐姿要端正,书本学具摆端正,一字一句写端正。以此来端其心,正其意。
“谦让”之所以在班规中出现,是因为现在的儿童绝大部分自视清高、以自我为中心。以“谦”克其清高,以“让”克其私心。每当成绩好的学生过分炫耀时,我都会说:“看谁谦?”每当排队拥挤时,我都会说:“看谁让。”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或多或少体会到:谦德、礼让是一种美德。
四、智――明辨是非
我班大多学生知道孰是孰非,但针对个别事情分不清是非对错。如:不应迟到,上课不应随意说话,课间不应大呼小叫,教室里不应打打闹闹,进办公室不应大声喧哗,不应剩饭,别人学习看书时不应打扰,不应插话,不应扬人恶……事无巨细。学生之间有矛盾时,学生行为不当时,就是让学生明辨是非的最佳时机。
大多时候,“是非”与“善恶”相关联。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班级长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善恶”的名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学生们每天看着,学着,做着,并不断地加深着对班训中“智”的理解。
五、信――一诺千金
班里大多学生能做到《弟子规》说的“凡出言,信为先”。但这其中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说到做到”,也就是“知行合一”。
这个“信”要求学生――说了“要及时改错”,就要做到;说了“不再迟到”,就要做到;说了“多为他人着想”,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仅仅知道、会说,却不行动,也是“不信”。
六、结语
班训陶继新先生说:“办学的目的,关键在于化民成俗,即以文化人。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学习最重要的也是在修身做人上下功夫。”[1]因此,好的班训,要引领学生修身立德。
《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说:“爱之,能勿劳乎?”意思就是:“你爱他的表现在劝勉他走正路,做一个正人君子,不能误入邪途。”[2]因此,好的班训,要劝勉学生端心正意。
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太多的智慧。在过去四年多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只将其冰山一角运用于班级文化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藏着更多“立德树人”的智慧,等待我们一线教师去挖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9912.html上一篇: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探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