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在新课标下,明确提出了要适当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阅读水平。而且小学生的阅读量没达到,阅读水平比较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学生的阅读水准。因此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小学生主体能动性。事实上,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此,阅读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措施
从小学语文教学来看,发挥主体能动性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具体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发展
事实上,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和兴趣爱好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小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兴趣,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抓住机遇,结合实况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学生学习《燕子》一文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提问学生:是否仔细看过燕子,是否知道它的尾巴、翅膀的模样?飞翔时好看不?当然学生大多数都看过燕子,就会踊跃回答;教师趁机再进一步引导:燕子是生长在南方还是北方?主要吃什么呢?当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时,趁此机会教师就可以引入课文了。通过这种模式,就能够自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此来看,只有抓住学生心理特征,自然地创设自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小学语文教材中内容体裁较多,丰富多彩。教师应该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从其内容入手,尽可能利用各种教学设备,创设出生动具体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提升阅读的积极性。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而且还是一个长久的、持续的过程。拥有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习活动的精神力量,同时还能够简化与优化学习过程。一个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效率。教师需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养成主动克服困难的习惯等。而且良好的习惯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同时,还能促进小学生进行创造性、个性化的阅读。
3.朗读教学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及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假如采用成年人的想法、看法以及感情去看待小学生,那么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因学生个体差异,对阅读教学必定产生不同的影响,即便是阅读同样的内容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与体会。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课内读物,培养小学生探究积极性,并引导小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对于能力稍差的学生,就要适当降低阅读要求,开始主要完成阅读量即可。并且每个学生在阅读内容上也有不同的爱好,教师应该提出适度、有层次的目标,目标下限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而目标上限适合阅读能力极强的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模式才能够真正达到阅读要求。
4.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
教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征,多引导小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让学生独自完成自主阅读经历,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小学生学会质疑,要鼓励小学生大胆提问,教师应该将质疑方法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质疑水平。比如《松鼠》一文中,提出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松鼠会不会游泳?经过整理后,教师应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重点及顺序。当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可采用的方法较多,需要教师从实践中摸索。
发挥小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朗读教学中,不但能够满足小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还是社会发展所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0081.html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朗读训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