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正式发布,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正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过程才能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刻思想内涵。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融合,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打破时空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本人结合近年工作实践,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融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优势
1.1 效果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要讲直观、形象,尤其是碰到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更应如此。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集文字、图形、音频、投影等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加黑板、一张嘴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的处理,使学生更能体会到事物的本质。
变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具体,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既体现了难点、突破了突破,又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到新的境地,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使用信息技术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明显提高。教学信息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空间,产生特有的教学效果。
1.2 容量大,内容更加生动鲜活、丰富多彩。在传统新课程教学中,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40分钟的时间往往非常紧张,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被动地听,例题讲得少,作业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时间处理。这些问题在采用了信息技术之后,往往能够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这样一方面节约了宝贵的上课时间,提高了效率,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的效果,弥补了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造成的知识理解有困难的缺陷。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远”的拉成"近"的,把“生”的变“熟”的,把“世界”搬上屏幕,这就是现在的课堂。如湖南教育出版三年级课文《“神舟”五号游太空》 ,让学生观看视频"神舟五号"发射时燃料燃烧的情景、升空等等,孩子们深深地被震憾;如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海底世界》,教师可以播放收集整理的缤纷多彩的海底世界的视频,孩子们仿佛真的置身于海底世界一样,身临其境,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让学生受到启发、受到熏陶,语文知识变得有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现在的主动学习。
1.3 方法多,教学手段多样化。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限于学校的条件,大部分的教师只能在教室里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但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别、学习目标高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知识结构,选择恰当的设置,设计不同深度、不同广度和进度的课件,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或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或设置问题,引起思辨;或提供素材,供其参考;或提供演示,解释疑点;或时空再现,还以清白,从而顺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践,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得以及如何有效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或是以数码相机为工具,学生像记者一样深入社会和生活,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访谈、拍摄等方法获得的大量实用的、富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以真实、客观的内容进入课堂,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如《口语交际》,教师就可以通过QQ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互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这在传统的课堂就需要学生进行角分扮演,或是课后进行交流,交流得好与坏,教师没办法进行现场点评,而利用信息技术后,孩子们可以真正地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有什么不妥,教师和其他同学们都可以指出来,学生交流的兴趣更高,效果更好。
1.4 创设情景,利于探究式学习。现代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而现代教育技术能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促使学生探索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获得难忘的体念。
在信息技术介入后,尤其是比较好的多媒体课件或直接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交互性、合作性、学生个体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学习过程中的较大的自由度都真正使得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的“后台”走到“前台”,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很多人为的条条框框,给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反思
在现今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尤其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有“人灌”变“电灌”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介绍各方面的语文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重复观看。但如果只看影像资料,不看实物,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会降低。要学生去感受,去体会,通过观察、思考、搜集各种宝贵的真实完整的知识,才会领略语文的奥妙。
2.2 过多使用信息技术会干扰学生学习。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往往会添加大量的视频或是图片、音乐。但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过多使用,反而会干扰学生学习。如《海底世界》一课,有位教师整理了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动画片片断,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动画片吸引过去了,直到视频片断播放完毕,孩子们还陶醉在动画片的情景之中,注意力无法回到课堂,觉得动画片意犹未尽。
2.3 削弱了学生分工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了以“课件”为中心,学生只有按照既定的课件来进行学习,一般没有灵活多变的学习交互过程,更没有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环节,不能实现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的目的。
2.4 削夺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如学习《仰望地球之巅》,作者用笔,勾勒出珠峰的美,孩子们可以根据文字去品味"传说之美"和"景色之美",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珠峰的美景,孩子们对珠峰的美的感受就停留在视频里的影像,所有孩子们对珠峰感受都是千篇一律,剥夺了孩子们对珠峰的美的想像和感受。
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避免出现用屏幕完全取代黑板的错误做法,不要把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不加以选择地应用于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恰当的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0171.html上一篇: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