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积极意义
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在学生发问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学生发问,教师或同学解疑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一种好的教学方式。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语文教学在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思维敏捷,思想活跃,能够把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这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能促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进行把握,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认识,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实现教学的双赢。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方法
1.学生的“问”始于教师教的方式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向学生灌输、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很多时候学生处于为师命是从的境地,认为老师说的就是正确的。学生不用动脑筋去思考为什么,也不去问为什么。长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思想的僵化和思想上的惰性,学生的思维未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与很好的发展。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从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给了学生多少发挥的空间和机会。在教学中要多用探究式和启发式等新的能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法,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通过发问对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使教师进行解疑,最终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包括民主、平等、开放等因素。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才敢敞开心扉地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向教师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2.学生的“问”源于教师的教学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是否有提问的机会,完全取决于教师组织方式和引导的方式,想要学生能很好地进行发问,教师在进行教案的设计过程中就要把学生的提问设计进去。从教案的开头到最终要注意给学生发问的空间。例如,可以采用对课题质疑的方式进行课文的教学。例如,长春版小学语文《看不见的爱》,在教学最初,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并提出对该课的内容有哪些理解?问题比较贴近生活,便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然后由教师再来讲解“看不见的爱”有哪些更深的含义,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讲解产生更多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朗读的情况进行发问,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先不回答学生的问题,让其他同学来解答,通过问与解问的形式达到锻炼学生思维和学习、理解课文的目的。
3.学生的“问”起于学生主动提问的愿望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在提问方面做得好的,教师要及时地鼓励。可以采用小组评比的形式,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是最积极发问的。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很强,说要比赛,他们都会积极地参与,通过评比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提问的积极性。另外,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假如有学生没问到点上,或者发问的语序方面存在问题,教师不要对学生批评。教师首先要对他勇于表现自我的行为进行鼓励,要耐心地对学生加以指引,告诉他们正确的提问方式,避免学生以后再来发问时因产生错误带来的担忧。对班上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最容易提出的问题留给他们来完成,在提问成功的过程中树立他们提问的信心。
提问意识是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教师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思考进行发问。让提问意识在学生的心中生成,积极提问,乐于提问,在问中提高学生自己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通过学生的提问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生的不断发问中让学生对小学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相对容易。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0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