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设计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贴近生活,目标具体而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面对的不同心理问题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小学生的感恩父母,入学新生的环境适应,以及初中生、高中生阶段的人际交往与恋爱问题等。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这门课更有吸引力,更有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目标和内容。
(二)精心设计活动,使活动形式多样,且具有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应避免过多的说教,多以活动为主。但活动内容不宜过多,要做到“精”。活动整个过程及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要有所考虑。活动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比如,只是写或是说,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应多种形式相结合,各种形式之间紧密相连,且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目的。活动形式设计应适合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比较适合以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而不适合辩论赛的形式。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避免活动的时效性,又要避免活动的单一性。要考虑学生是否做过,以及是否对活动感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年龄特征,在原有活动设计上进行创新,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活动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设计备用方案。在活动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突发因素的出现,如室外活动的设计则要考虑天气因素的变化,如果下雨则应采用第二套方案,使活动设计方案具有灵活性。如实施一个活动方案时,在发现有不足之处时,则可以用另一个活动方案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整体效果,实现预设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注意事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做好这两个因素的最大体现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教师应摆正自己的角色,在心理活动中是参与者、引导者与启发者。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活动前参与设计,活动中担任主角,还体现在活动后参与评估。教师积极接受学生在评估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活动课程。
(二)合理分配时间,讲好规则,做好示范。教师在控制时间上应灵活把握,不要在某一活动中浪费过多时间,而影响下一个活动,导致整个活动无法完成,无法达到应有的活动效果。在讲解活动规则时,要思路清晰,语言简明易懂。可以自身做示范或请学生示范,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多进行开放式提问,减少封闭式提问。心理活动课注重的是心理体验与自我表达,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感受,而封闭式提问,其答案具有固定性,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在学生不断地表达与倾诉中,可以不断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四)多关爱鼓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甚至自卑,在言语表达中缺乏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提高其自信心,使其敢于表达自我,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在活动中多用表扬与赞美的语言,使学生增强愉悦感与自我效能感。
(五)教师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进课堂。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气氛对于整个活动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到课堂之中,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从而避免消极的情绪对活动氛围的影响。同时,教师应注意在活动氛围出现压抑时,及时调整,促进良好活动氛围形成。教师的言语应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使课堂气氛更愉悦。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笑话、演小品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
(六)适当的自我暴露,增强师生间的信任感与亲切感。根据人际交往的相互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教师适当自我暴露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敢于真诚地表露自我,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表达。
(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方面。第一,不断学习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方法、技巧。注重在日常生活、网络、书刊中积累各类素材。第二,注重对课程效果的追踪评估,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注重实践,如在亲子关系主题中,可以邀请其父母参加活动,并通过电话网络等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第三,不断进行教学总结、教学反思,对每节课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并加以完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0446.html下一篇: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