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掌握教材,吃透学生,在知己知彼中寻求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科书是小学科学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学生的主要媒介,只有教师在上课之前将教材内容熟读、吃透,才能够熟能生巧,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再者,就是研究学生,教师要善于利用课下和课上时间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兴趣指向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课上教师能够通过设置问答环节从学生的回答入手,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再如,在课下,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同桌和班上其他同学,了解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及一些兴趣爱好等,做到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才能为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细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引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灯塔,只有在学习兴趣的引领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使科学学习成为一件快乐和主动探究的事呢?首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使学生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学生在这种接触新鲜事物的感觉中,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这个良好开端,并且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通过新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使学生保持这种学习的热情,就能够使科学课堂变得更有效。其次,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是很关键的。最常用的课堂导入模式有生活情境导入法、问题引入法、直接导入法等。科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展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常见生活现象的怀疑和思考就是生活情境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能够拉近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同时又能够找到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结合点,发现学习的用处,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产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问题导入法则是通过一系列有难度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的思考,也是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之一,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提问问题并不是一项盲目和随便的活动,也要注意一些提问技巧,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难度的问题,才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
三、在多样的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避免学生对单一枯燥的教学活动产生疲倦,影响教学效率,教师应适当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活动,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使学生在多元化教学活动中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例如,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科学分配学习任务,或者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各个小组的学习能力相当,分配给小组间相同的学习任务,尽量为每一个学生分配到学习任务,尽可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后进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相互学习。再者,在一些观察课上,例如四年级科学《我们关心天气》的教学中,常常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识记一些天气符号,分辨一些天气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到室外对当日的天气情况进行观察。在观察课上,学生对室外自由的空气以及活跃的教学气氛很是喜欢,因此为学生提供舒适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倾向。
小学科学是一门涵盖多项知识内容的学科,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对科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的应用能力,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0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