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换词理解词语
近义词反义词结合法,就是利用近义换词法和反义词否定法联合解词的方法。用近义词和反义词加上否定词“不”来解释词语的方法。如,《小伙伴》一文“安娜说:‘你把背包丢在哪儿了?真粗心!’”中的“粗心”的近义词是“疏忽”“马虎”等,反义词是“细心”,所以“粗心”的意思就是“疏忽,不细心”。理解了词语后也就理解了人物说的话,便可以读懂安娜虽然责怪玛莎的粗心,但对玛莎丢背包的事还是关心的。有了理解词句的基础,再深入阅读,文章主人公的态度和形象通过短短几句话便跃然纸上了。
二、拆合、拆拼理解词语
1.拆合解词法,就是先把词语拆开来组词,然后再合起来。这是一种极好的解词方法。例如“茂密”可以分别组词为“茂盛”“繁密”。组合在一起,就是指(草木)茂盛而繁密。
2.拆拼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拆开来,先解释每个字,再把每个字的意思组合起来表示词语的意思。如,“惊奇”,“惊”是惊讶,“奇”是奇怪,“惊奇”的意思就是“惊奇奇怪”。
3.针对词语中单个字的情况,如“赤着脚”,只要弄清楚“赤”是“赤着、露着”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光着脚)就明白了。
用拆合、拆拼法理解词语中原本的难字,整个词的词义就豁然贯通了。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就是要牢牢锁住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这也正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那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依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呢?
1.依据上下文的字面描述来理解
在很多文章中,有一些词语的意思已经通过具体的举例或描述体现了出来,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形象地感知这个词语的含义,然后再进行归纳,词语的意思就呼之而出了。
如,我在执教《画家和牧童》时,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著名”一词:
师:(出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著名”是什么意思?
生:有名。
师:对啊!整篇课文围绕著名来写,下文有很多句子都是体现著名的。戴嵩的画技、人们的评价都体现了戴嵩的著名。请大家画出来读一读。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生: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师:大家找的句子都能体现出戴嵩的著名。像这样联系下文,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词语。
2.依据上下文语句间的关系来理解
有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对此,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间的关系,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词语。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可是”:
(出示:“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生齐读。)
师:“可是”一词怎么理解?
生:就是“但是”的意思。
师:完成这两个练习,你就明白了。(出示:星期天,妈妈打算带我去游泳,可是,____。我很喜欢唱歌,可是,____。)
师:“可是”这个词,往往出现在一个句子的后半部分,是在前半句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了转折。
像这样的转折或递进的词语,多找几个类似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创设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学生就能意会和感悟到它是一个转折或递进的词。
四、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和是事情都来源于生活,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他们熟悉的、可感的事物或事情,让这些生活实际成为学生理解词语的桥梁。
如,我在执教《三个儿子》时指导学生理解“沉甸甸”的片段:
师:“沉甸甸”是什么意思?
生:很沉、很重。
师:对啊!生活中你提过或搬过沉甸甸的东西吗?
生:发新书时,我和小朋友抬着一大捆书,书沉甸甸的,把我的手都勒红了。
生:我每天提40包鲜奶回教室,奶很沉,累得我气喘吁吁的。
师:你们不但爱劳动,还会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呢!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一桶水到底有多沉。谁上台来提一提呢?
(三个学生分别上台提一桶水走一走,感受一下。)
师:老师看得出刚才这三个同学提起一桶水都很吃力。有的同学腰也直不起来了。下面我来采访一下这三个同学的感受。
生:一桶水太沉了,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提起来,走了两步就走不动了。
生:我的手被勒得很疼,水都晃荡出来了。
生:我提不起来,感受到三位妈妈太累了。
师:对啊!一桶水太沉了,三位妈妈提水同样也很吃力。
教材中的很多词语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在教学中,根据所学词语,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也能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0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