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简介导入,全面了解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意图,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为更好地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教师可以实施简介导入策略,引领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从课文中收获。如《负荆请罪》新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运用简介导入法,介绍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生平故事以及“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本课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作者为汉代的司马迁,《史记》是一部非常杰出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它不仅反映历史,还把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性格鲜明,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一起来看战国时期蔺相如是如何让廉颇自愿负荆请罪的!”通过简介导入,让学生对新课有大致了解,也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悬念导入,引导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是激发人产生疑问的关键因素。小学生好奇心较强,教师基于各年龄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认真分析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后,科学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未解悬念的引导下,进一步拓展探究。除了悬念导入外,还可以在教学完成后,预留悬念,让学生课下自主探究。如《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导入时,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课件,展开悬念导入:“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一次他带领着船队在大西洋上航行,准备去探险,可是中途船员们都生病了,全身无力,走不动路,还全身出血,慢慢死去,走了一半的时候,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之后哥伦布不得已将他们都放在了一个孤岛上,等到哥伦布再返回时,发现他们并没有死,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是什么救了他们的生命呢?”之后开始讲述课文,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维生素A、B、C、D、E等,并设置悬念,这些不同的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呢?激励学生课下查阅更多关于维生素的资料,拓展学习,更好地提升生活能力。
三、故事导入,激活课堂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精彩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在语文课程导入阶段,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引入一些名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等,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故事的趣味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中包括“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等故事,教师为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更多课外有趣的成语故事,课上五分钟时间上台表演,讲给同学听。部分学生收集了“铁杵磨针”“掩耳盗铃”“瓜田李下”“三顾茅庐”等成语故事,并两人一组表演出来。课程一开始,这样的故事导入策略,就激活了整节课程。
四、复习导入,有效衔接
复习导入是新旧知识衔接的一种策略,也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以承上启下的复习导入形式,完成过程的衔接,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关联之处,更好地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建构知识网络。如学习《大自然的文字》时,可以运用复习导入策略,复习《学与问》文章中的哥白尼、沈括是如何提问、勤学、观察和思考的,并了解知识来源于仔细的观察、思考和探究。在了解了这层中心思想后,学习《大自然的文字》时,我们又该如何去“问”和“学”呢。通过复习导入,激活学生“提问”思维。借助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建构出完善的知识网络,也深化对新课的理解。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认真分析新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后,科学选择针对性的导入策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多元化导入策略的实施,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多变性,让学生更加期待新课的开始,也从多方面拓展了学生思维与能力,为学生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0647.html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
下一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