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以读促思,奠定学生思考的基础
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课堂,其教学设备比过去先进得多,教学媒体比过去优化得多,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件相当好的事情。但万事如果走向极端,肯定就会产生不少弊端。譬如,语文阅读教学,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在视听作品的朗读中进入自主感悟的角色,但总是这样操作,阅读教学的课堂根本就没有学生自己的读,学生也就失去了自己感悟的机会。所以,语文教学需要学生自己阅读,而且要充分地读,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才可以促进其进行思考。譬如,在教授沈重的《狼牙山五壮士》时,这是一篇描写抗战期间让中华儿女铭记于心的壮丽诗篇,是一场给中国人以深深震撼的战斗场面。教学时,注意让学生紧扣壮士的行为展开阅读,学生通过阅读不仅了解了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还感受到五壮士的英勇形象,感悟出“壮士”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譬如,文本中有班长马宝玉做出选择的语句,让学生去读,注意读出“走”字后面的符号,读出“斩钉截铁”所能体现的坚决果断,让学生读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气概。
二、边读边思,达成学生思考的成功
语文教师常常会思考:让学生去读,怎么就获取不到学生自主感悟的效果呢?我们不也遵循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阅读规律,让学生去多读的吗?怎么就变成学生的读和思完全就是两码事的呢?究竟是读得少了,还是读的方法不对?平时的阅读教学引起笔者产生仔细观察学生读和思的兴趣。经过观察发现,学生的读和思几乎不是结合进行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果让学生能够边读边思,学生肯定就会形成内心的感悟。譬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表现了毛泽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之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时,学生的读并没有产生内心感悟,在情感上能够受到的感染和熏陶也不是那样的显著。于是,再让学生多读和多思。让学生去读,主要在读中展开一定的想象,在读后展开比较丰富的想象。如让学生去读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红军长征”之“远”,但他们“不怕远征难”,在红军的眼里“五岭逶迤”却只是“腾细浪”;在红军的眼里“乌蒙磅礴”,却只是“走泥丸”。是什么人才会这样去想?具有怎样的精神才可能这样去想?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多读和多思中进行着阅读感悟的实践,在多读多思中进行深入的内心感悟。再加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到诗的节奏和韵律,感悟出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多读多思,实现学生思考的飞跃
江苏徐州的于永正是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他提倡: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让一个个学生都去边读边思起来。人们都记得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在一个大型的教科研活动上上了一堂全神贯注的小学语文课。整个教学课堂先生没有讲授得非常精彩,却呈现出许许多多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阅读感悟和表达的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有着历久弥新的阅读教学的精彩,教师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去边读边思的责任。譬如,在教授许地山的《落花生》,学习这样具有一定含义的文本,就得让学生去多读多思考,去边读边思考。学生在自己的读思中,不仅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而且能够悟出文本所蕴藏着的深刻含义: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通过自己的笔触去借物喻人,将落花生的整个过程的叙述力求做到有详有略。小学生能够边读边思,需要掌握一些能够促进思考的方法。如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都在让学生进行朗读,很少让小学生进行默读。这就进入了学生阅读感悟的误区。因为学生都在大声朗读着,教室将会乱哄哄的,学生哪有思考的可能?让学生默读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