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激发兴趣“乐于学”
识字的过程比较单一,重复机械的识记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构建高效识字课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设立“展示台”,让学生通过制作生字卡、识字册、识字小报等形式来展示学生的知识效果。不定期开展“识字大王”的评比活动,并颁发小奖状。这样,在班级中处处营造识字的环境,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生字,运用生字,巩固生字。教师要树立“生活处处是语文”的思想,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识字的快乐。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再现、运用所学的生字。如每天上学、放学,可以留意路边店铺的名称,认一认哪些字是新学的朋友;和父母去超市,可以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识字,不会的字可以请教父母,或者猜一猜;和同学们参加社会活动或亲子活动,可以自制宣传资料,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这样,从学生的兴趣人手,激发识字兴趣。
二、创设情境“优化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我们在研究实践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教学实际,精心优化识字方法。由于汉字本身的丰富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多方参与性,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性,要求识字教学更加灵活和多变,单一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不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专家、教师在小学识字教学领域开展过许多探索性研究,总结提炼出多种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如“集中识字”“注提识字、“分散识字”“部件识字”“字理识字”等。
经过多年的实践,不可否认的是,每一种识字方法都有其优势,如“集中识字”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识字,提高识字效率;“注提识字”采用注音提前读写,对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五课《一株紫丁香》的识字时,我就创设了猜字谜的游戏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牛儿躲在屋檐下,抬头看天少一画(牵);四四方方一间房,一根木头放中央(困);舌头尝出甘蔗味(甜);一人靠在木头旁(休)。
三、设计游戏“玩中学”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游戏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让游戏走进课堂,将训练与游戏结合起来,提高孩子上课时的注意力,是完全符合儿童识字教学理论。
主要的游戏有:(1)开火车。“小火车开起来,快快开到我这儿来!”通过师生互动唱儿歌,学生逐个念出老师出示的字。这个游戏便于课堂操作,能使全体学生兴奋起来。 (2)变字游戏。选出一些简单的字让学生加一两笔变成新字。如“日”,孩子们变出了:电、甲、由、申、田、白、百、目、旦等, “木”变出了:本、禾、术、未、米等。课堂上,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变字”游戏中,从而巩固了识字的乐趣。 (3)欢乐对对碰。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同一偏旁可与不同的部件组成不同的字。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偏旁和多个部件,让学生把偏旁和部件组成新的汉字,大家边拍手边说“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这个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猜字谜。这个游戏可以出现在初识生字时,根据生字特点编谜语。“大雨浇田上,闪后隆隆响”就是“雷”字, “一只手遮着眼”就是“看”字。猜字谜的游戏可以让学生从中发现汉字的构成规律,培养创新意识,促进科学记忆的发展,并能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写字。
四、教给方法“学会学”
识字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识记效果。如求同存异法:教师引导学生在“寻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基本步骤为:观察几个形近字――寻找相同处――区分不同处――再找其他相关形近字。
比如教学《雨点儿》一课中,学生认识了课文里“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句话中的“清”字,可是这个“清”跟很多字读音相同,“长相”类似。学生很容易出现混淆现象。老师可以,将“青”作为母体字,并当作一个结构单位和其他部件组合成新的,与母体字音、形相近的合体字,如“蜻、清、请、晴、睛”等,字义组合法:有些形近字不仅在字形上可以找到区分点,其实还可以根据字的意思,从字义上进行区分,基本步骤为:出示形近字――编儿歌(或其他形式)区分――读儿歌区分与记忆。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字义的组合关系,让孩子编写区分儿歌:“小河清,天气晴,小蜻蜒,大眼睛。”等等。学生在中结识了“青”字族,区分字形,认识字音,明白字义,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偏旁区分法:在区分形近字时,还可以利用偏旁。因为不少字在造字时,他的偏旁都是根据其本身的意思而确定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0928.html上一篇:小学生阅读培养之我见
下一篇:试论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个性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