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美术教育的社会价值及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感性素质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没有感性素质,于个人便没有体验美好的能力,也就没幸福可言,于民族就没有创造良好和高水平物质文明的能力。而感性素质能且只能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促进人们对美好社会生存氛围及环境质量的追求。小学美术教育只是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普及,但从长远角度看对国民感性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美术培养学术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美育与德、智、体、劳及心育同步发展,所以美术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对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我提出体验教学和触发式教学。
体验教学,就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注重美术新课程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与他人建立美好情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关于对于体验教学,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体验教学是对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回应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地位得以提高,教学环境得以改善。这就要求我们相应地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从而增强创作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体验教学应注重教学的灵活性
课程改革降低了教学内容专业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美术课程是固定的,具有被动性,这也对体验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的灵活性提出了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 打破传统知识框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整合多元化的元素自主编排教学内容并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体验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增加了学生对美术认识的难度,而“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以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
例如:在“画表情”教学中,我加入了体验性学习活动,首先让四位学生上讲台品尝四种事物,其余在座的学生通过这四位学生的表情猜测他们吃的分别是什么味道,接着用微机演示了表情儿歌,同学们跟着念“画人愁,垂眼落嘴皱眉头;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接着我告诉学生们,味觉的刺激可以引发表情的变化,而人的表情是五官中眼眉嘴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的,这些表情往往反映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表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调动思维进行情感体验,在愉悦的心情中获得认知抽象事物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四)体验教学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维性
课程改革的推进促使我们去追求更为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而学生又是一个个具有差异性的独特个体,因此,体验教学中要注重评价的多维性。
(1)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需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比如美术作业中,有的学生作画态度严谨,一丝不苟;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色彩流畅,教师需相应给予积极的情感评价,使学生挖掘和认识到自身的潜质,让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并体验自我价值的肯定,变得更自信和自强。
(2)美术教育的普及不是为了应试,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作画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求知和努力的过程。也就是说评价要由传统的结果导向性评价转向过程导向性评价。我们要注重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力的加强以及审美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完整人格和集体意识的培养,另外就是综合情感目标对学生的美术活动进行评价。
与体验教学相辅相成,触发式教学可以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何为触发式教学策略?触发式教学策略,即触发学生情感引入新课。
例如:在《画家和她的女儿》教学引入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首先让学生们讲讲发生在自己和父母的身上让自己触动的故事。由此触发学生进入情境进而引入新课。我告诉他们画中女子是画家本人,画中小女孩是其女儿,画家俯身而坐,双臂围抱女儿,画面整体颜色系暖色,稳定匀称的美感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真挚的母女情。美术是生活紧密相联的学科,触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去主动联想生活中的场景,并将此融入即将引入的教学情境中,这样会对新课有更真实的体会。
三、结语
总之,体验和触发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阔的体验空间,使美术学习成为充满趣味和成就感的艺术创作,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中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我们要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科学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审美力和创造力,使其内心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0977.html上一篇:中国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