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所谓的朗读,就是指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稳定学生阅读时的注意,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够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应重视小学的朗读教学。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1、朗读训练的时间不够充分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晨读(或午读)及课堂教学中。晨读(或午读)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朗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效果自然不是很明显;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据调查发现:在时间分配上“讲问教学”占35-40分钟,朗读仅占5-10分钟,为了赶时间和课堂效果,朗读的训练基本上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快就转入下一环节。很显然,朗读训练的时间是不够充分。
2、朗读的面比较窄
(1)学生的面窄。一方面在晨读(或午读)中,一些学生“滥竽充数”,没有真正得到朗读训练;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方式进行朗读训练,为了赶时间和课堂效果,在个别读环节中教师一般选择那些读得好的学生来读,读来读去还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规规矩矩当观众,得不到练习的机会,训练的面无形中边窄了。
(2)内容的面窄。目前小学生朗读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语文课本的内容,有些学校则增加一些国学的内容,可见朗读的内容比较单一,朗读的面比较窄。
3、教师忽视技能指导
调查发现,很多老师也不知道该如何指导朗读训练,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和反馈,只是随意地让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不注意教材的特点,不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读”不带任何情感。
二、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作者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应对策略。
1、保证朗读时间
在学校教学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间哪儿挤?一方面学校要给予充足的朗读时间,比如早读、午读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教学计划,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训练:首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其次,进行课中练习,在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再次,要有足够的评议时间,通过评议,寻找优缺点,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确保每次的朗读训练都能取得实效。
2、扩大朗读的面
(1)全员参与。朗读教学要做到“全员参与”,同时又防止有些学生“滥竽充数”。小学生尤其是低学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教师可通过朗读录音、背景音乐、配画外音等方式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朗续训练中,变单调的朗读为有趣的朗读,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2)拓宽朗读的内容。朗读的内容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师可精选一些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读。
3、加强朗读指导
(1)有层次训练,步步提高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一定要有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切记随意性和盲目性。首先,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再读课文,要求读流利。通过听录音、同桌练、指名读等方式读熟课文,力争做到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内容;第三,品读课文, 要求读感情。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利用声音的停连、高低、轻重、快慢、语调变化、儿化等各种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可通过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感情朗读并展示。第四,熟读课文,要求读内化。通过提示诵读、检查诵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延伸课外,强化积累,并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会运用。
(2)变化朗读形式,读出乐趣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阅读的教学中变化朗读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避免朗读过程的枯燥乏味,让朗读成为教学中的精彩环节。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桂林山水》等;当需要给学生更多自我思考的时间和更多想象的空间时宜用自由读,如《但愿人长久》等;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用分角色朗读,如《皇帝的新装》;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教师范读,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不同的朗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教学需要;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教师在选用时从教学目的出发,结合文章内容、思想情感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但要注意的是:不滥用范读,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三、注意评价提升,掌握技巧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只安排学生朗读,不进行评价;有些老师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评价大多是“好”或“不好”,评价很简单,不具体,学生读的情况到底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值得注意?哪些地方应该怎样读?学生都不太清楚,老师也不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也没有提高。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对他们的朗读进行评价。如“这一句话你读的真精彩,你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都跟你学好吗?”等。其次,要用发展的词语评价学生。如“你第一遍能读到这样不容易,如果再多读几遍,你会读得更流利。”再次,要交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调、重音、停顿、语速等等。如《小溪流的新家》一文的基调是欢快活泼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基调是深沉悲痛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中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其中的“自己种、吃不完”要读重音。心理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一粒种子》中“啊,好个光明的世界!”重音应落在“光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没有放炸药包的支架,也找不到棍子,炸药包放在哪儿呢?”因为董存瑞已经来到桥下,形势非常紧迫,不能从容观察和慢慢考虑。所以,描写这种情境的字句,不能机械地按常规来读,停顿要缩短。后面的“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此时,因为董存瑞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眺望远方”包含着英雄崇高的革命理想,“用尽力气高喊”及喊的话,反映了英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所以,不仅要读得响亮饱满,而且每个停顿都应比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一般停顿稍长。朗读的语速应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朗读表示叙述或说明的内容用中速;描写、回忆、抒情的内容要读得稍慢;表现急切心情和紧张情境的句子,或者表现兴奋及愤怒感情的句子,读时一般用快速;表示庄严、沉痛、宁静内容的句子,读时一般要慢些。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可以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化文境以心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校、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拓宽学生朗读的面并进行精心的指导,让朗读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1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