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在我们的教材里,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教师在授课或指导时,应该注意让学生理解并学习优秀文章中体现的一些内容和方法。如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常见的有总分、总分总、时间空间顺序、移步换景、倒叙、插叙、事情的发展顺序等,让学生对某种文章常用哪种写作结构和顺序能有一个大致把握和心得。另外,在课本中学生们会学习到很多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比较等,说明文中还会出现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让学生在体会作者运用巧妙的同时让他们适当的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无形中为文章增加品味和亮点。其他手段诸如仿写、续写等,都能锻炼学生的写作、组织语文的能力。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时,就创设了想象画面练笔的环节。在学生体悟了作者从“一枝红杏出墙来”推测到院内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之后,让学生大胆想象“满园春色”是怎样的情景。
二、回归生活,汲取素材
小学常见的写作题目大多都来源于生活,或写人或写事或写景或写感受与体会。最首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与倾听的习惯,引导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的小学生逐步具备一双慧眼,捕捉生活,感受生活。只要用心观察,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作文就有写不完的内容。如身边的小事、身边的小动物、一处小景、一点感想等,要让学生养成写笔记、随笔的习惯。比如,回家后仔细观察妈妈的外貌。先让学生记录,回校后组织语言给小伙伴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期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描绘事物时要注意调理、顺序和语言的合理性。同时,如果细心的学生肯定会发现妈妈的头发是怎么白的?发现妈妈脸上的皱纹哪里来的?发现妈妈大手为什么这么粗糙?不知不觉地,学生就会自己探寻原因,我班大部分同学都能体会出妈妈的劳累、操心和不容易,从而学会关心爸爸、妈妈,学会感恩。难道这种情感体验不更加真实、更直接、更让人感动吗?
三、创造条件,厚积薄发
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熟悉的生活,还应鼓励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一些校内外的活动,尤其是一些动手动脑的制作活动,学生多种感官在活动中被同时调动,思维和情感都处在十分活跃的状态中,倾注了全部的情感,由于是自己的亲身参与,习作更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比如,春天,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有所发现;夏天,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分享丰收的快乐;冬天,带领学生玩雪,得到放松身心的愉悦,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种植活动,参加公益活动,交流各种心得等。另外,游山玩水,参观名山古迹,文艺广场……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能给不同学生不同的深刻的感受,这些积累所得,一定会在小学生的笔下变成一篇篇色彩斑斓的习作,一篇篇充盈着学生真情的习作。
四、双向评价,反馈交流
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重视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讲评他们在作文中的得与失。新课程作文教学,更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学生作文完成后,可以采取师生互相交流批改,以增加作文兴趣,作文本收上来以后,或先由教师大概批改,指出一些较明显的缺点,再让学生精细批改,斟酌字句,词句的用法是否妥帖,双向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评讲。
指导学生自主修改、合作评改时,建议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检验、修改:
①字词有无错别字?用词准确、生动与否?
②句段语句通顺(流畅优美)与否?段落分明与否?修辞运用如何?
③内容充实、具体与否?
④中心选材立意如何?中心明确与否?
⑤标点符号运用恰当与否?
⑥书写字迹清楚与否?格式妥当与否?
这样做,对全班学生来说,学生的收获是双向、甚至多向性的。
以上内容,只是从几个方面谈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些策略。当然,在实际的习作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总结,但不论哪种方式,都为了一个目标,即化难为易,使写作成为学生抒写心灵的乐园,并能通过写作,来激发学生发展自我个性,交流感情,驰骋想象,憧憬未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1434.html下一篇:浅谈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