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而小学数学在新课标的不断改革修订中,也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授”与“受”,也不再是单一的“数”与“形”,更多的是走进学生的生活场景,把学生的学习与现实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了多样化的、生动有趣、好玩的方向。
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怎样使两种学科有进行有效整合,并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显然,探究性学习活动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现今版本为“数学好玩”)已不再是教师们一带而过的“简介”式单一知识点,更不是教师们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而是数学中对师生有着更高要求的活动实践课程,它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培养成效。但是,如何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更好地体现出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立足数学本体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而数学则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我们要把这两种学科进行有效地整合,并在教学中体现出它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并认真钻研大纲,纵观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而不能单一地把他们从数学学习中抽离开来。
其次,我们要立足数学课堂,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六年级上册的《反弹高度》,我们在授课时,要把握数学的度与味,而不能单一性地上成“科学”课,失去数学的意义。我校研讨此课时,从数学的角度出发,立足数学课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突破,从游戏出发,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慢慢一步步引导学生做出研究方案、实践操作、得出结论。其中在操作中,要注重体现出数学的测量知识点;在结论的研究中,要注重引导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并运用分数等相关数学知识进行解析、得出结论。这样的话,既让学生从体验中来,很好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及综合、实践、开放、生成、自主的特点,又不失数学课堂的最基本理念与目标。
二、以生活经验为载体,立足数学知识
生活世界是一个与冰冷的科学世界相对应的洋溢着“生动的主观性”的世界。“尽管客观科学的逻辑超越了直观的主观生活世界,但它却只能回溯到生活世界的明证时,才具有它的真理性”。因此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
综合实践活动克服传统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剥离的事实,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努力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这种回归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
而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亦为“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基于以上原则与认识,不论是综合实践活动或是小学数学教学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科学化;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积极实践,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元角分》的认识中,我让学生准备学习用的纸币,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先在小组内进行一场小型的“购物”活动,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活动中所应用到的“换算”、“计算”以及“小数”的相关数学知识。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到最后的解决问题。
三、以科学的内容为载体,立足实践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课程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首先表现为课程概念的转变。课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即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或需要遵循的教学指南,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意即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派纳总结说:“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课程不只是我们劳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的成果,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 因此,要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科学的,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我在教学《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时,以学生现实的秋游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时间与人民币等知识去解决秋游中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如:租车问题、租船问题、购买食品问题等,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以活动组织为载体,立足学生主体
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而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因此,在这五个环节的设计安排中,对教师个人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首先做好铺垫工作,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浪花。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讲练”型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手足无措。这时老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并认真讲解,让学生初次尝试的步骤等要求,然后再对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不合群”、“纯聊天”的现象。
接着,注重发现,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最后,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时,事先布置学生从家里带来绳子(线等),然后在课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围出各种图形、并测量等形式,使学生对周长有初步的认识,接着让他们从自身的经验中来总结说一说什么是周长,最后教师再归纳引导总结。从而使学生对周长认识的形成具有科学探索性。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验中去观察、体验、思考,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发展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即数学好玩)还是一门新的课程,研究的道还很漫长。如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指出: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综合实践活动所代表的课程形态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静态的知识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师生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1511.html上一篇:构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
下一篇:分析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