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语文教学是我国教学三大主科之一,传承着中国几千年的知识、文化。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当下及以后的学习,是不可缺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小学生的思维跳跃性很强,奇思妙想、古灵精怪。结合小学生这一个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从而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1.探究性学习
1.1 含义。探究性学习是将小学生的探究思维作为学习的前提和基础,采取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实践操作并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2 特点。探究性学习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探究、开放的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1)自主开放。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凭借课内外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语文教材的多元化反应。(2)实践性和创造性。语文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境和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进行探究、学习,并且掌握语文知识和规律。(3)互动合作。学生将个体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相结合,加强了师生交流,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同化、发展。
1.3 作用。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阶段,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小学生本性回归。探索能力是人的本能,小学生的探索能力极为强烈。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实践、体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主动学习。(2)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性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以一个主动、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3)有助于转换师生关系。在探究性学习当中,教师是教学主导,学生是教学主体,摒弃了传统的被动式教授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交流。(4)学习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探究性学习将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实现充分利用,进而优化了小学语文的学习环境,并建立课内课外的联系与科学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5)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的提出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教与学的传统观念,让学生在探究中直接接触教材内容,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并不断的获得语文知识。
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2.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思维。探究性学习当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思维。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带进学习背景,让其了解学习对问题解决的必要性,使得学生产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敢于想象、提出问题、说出答案,引导他们的探究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思维。例如《东郭先生》这类矛盾故事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东郭先生、猎人和狼之间的对话、行为进行比较,对其矛盾的根源进行探究追溯,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使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判断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
2.2 创建探究环境。在探究性学习中,探究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用多媒体设备中的声、形、色等多种手段,全方面,多角度的多种启发方式吸引学生探究,形成探究氛围。在小学生充分进入探究氛围后,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引导学生探究,并要把握在发问时机和问题的深度。
2.3 合理利用资源。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的基础,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配合,还需要相关资料的辅助、支撑。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内外教材的合理使用。在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课内外的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学习机会,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坚持开放性、多元化和创造性的教学原则,为小学生选择合适语文教学教材。第二,要加强各学科的联系。小学生的思维跳跃性和创造性较为强烈,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知识想连接,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主动探究、大胆想象,这样的教学更具开放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其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互动合作性,有利于小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要大力推广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以及其他学科的应用,进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1737.html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小学语文后进生转化策略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