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01-02
[作者简介]陈文华(1972―),男,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小学高级。
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常常陷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当中。理想,是因为它是指向学生成长的学科,对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而从现实来看,学生往往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笔者试图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
一、向学生提供有组织的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备课就是上课的准备,但教师很少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去思考备课的必要性与科学性。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有效的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有组织的教学。什么才是有组织的教学呢?笔者试以《面对欺负和威胁》(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4课)为例,谈谈笔者的理解。
本节内容的第一个环节是通过问题呈现的:被人欺负怎么办?然后依次是“遇到威胁怎么办”和“惨痛的教训”两个内容。这三个教学内容如何向学生呈现才算是有组织的呢?笔者以为有效的思路应当是这样的: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者在向少数有代表性的学生咨询之后,再将教材上的内容改造成适合所教学生认知特点的内容。比如说对于教材一开始所引用的给别人起绰号的事例,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予以改造:班级中一般都会存在类似的事例,但程度有所不同,像教材上那种具有侮辱性的称号可能相对不多,但无论有还是没有,利用班级上存在的这些现象加以改造(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是身边的现象,又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是针对某个具体学生的),在教学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教材上“实话实说”中的三个问题:这封信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我想对这些给别人起绰号的同学说什么?我还想悄悄地对这位女同学说什么?其实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去发现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尤其是第三个问题中提出的“悄悄地”要求,更是强化了学生尊重同学的意识。
事实证明,通过有针对性的改造,再结合教材的主要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可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教学,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够更顺利。
二、广泛而多变的练习
谈到练习,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书面作业,其实真正的练习,是与学生的学习相对应的,是能够对学生理解知识起到拓展和巩固作用的过程。而且,练习也不全是在新知学习后进行的,它完全可以跟新知学习结合起来,在第一时间就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深化作用。
同样以《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的教学为例,教材上在“不做小霸王”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即“我班”的乒乓球迷对二年级同学的“小霸王”行为,并让学生对此故事进行续编,续编的角色选择分别是“我”“二年级同学”“大个子球迷”等。这一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显然这一内容是带有练习性质的,但如果只局限于这一内容的完成,那学生会产生什么感觉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此时的感觉多将其作为一个“练习题”,而不是能够深化他们思考、促进他们提升自身品德修养的“练习”。于是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改进,改进的一个角度是让学生自己到学校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事例,改进的另一个角度是让学生去思考这类事情出现的原因。前者是一种变式练习,而后者则将学生的视角从对现象的分析导向对原因的分析。这样的改进符合“广泛而有变化”的要求,而实际教学中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不少学生在多个事例的分析中认识到,出现这类现象既有一种“年龄优越感”,又有一种“体能优越感”,还有可能是一种对电视或电影情节的模仿。而再深入的话又会发现,这种“小霸王”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不能将自己置于与同学平等的地位,其导致的后果就是课本中所说的“惨痛的教训”,而这种教训往往不只是自己个人的,还会是自己家庭的。当一种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时,笔者感觉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促进学习者的编码与记忆
很多时候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内容只停留在学生的口头上,难以成为真正影响学生行为的内在思想。这是值得每一个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所重视的。如果学生在小学时就感觉到思想品德的教学只是一种机械的说教,那对学生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问题在于,思想品德相关的知识教学怎样才能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真正的转化作用呢?关键在于本学科所教知识在学生思维中的有效记忆。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记忆不只是知识的记忆,更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所习得的知识点与自身行为的融合。如在《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的教学中,“应该怎么做”环节安排了六幅插图,讲述了小朋友凡卡在与比他大的学生做打仗游戏时被分配站岗,在比他大的学生已经回家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守岗位的故事。后面的“小辩论”则是围绕“这是做游戏,不必当真,小凡卡早该走了”的问题展开的。从学习信息的编码与记忆角度来看,要让这一知识真正在学生的思维中扎根,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进行这样的一些精加工:其一,呈现故事之前,通过提问、聊天的方式,问学生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其二,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其三,本故事呈现且学生争论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这三个加工其实吻合了信息加工理论中的“精加工原理”,即用对学生有意义的例子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比如问学生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将所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是教学中常常使用的一种策略,其理论依据其实就是这里所说的精加工原理,如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其实就是将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经验进行联系的过程;又如让学生说出辩论之后的认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将认识口语化,同时就是一个内化过程。笔者以为,只有经过这样的精加工过程,相关的品德理念才会真正成为影响学生行为的默会知识。
四、加强学习者对信息的控制
让学生对所学得的知识进行控制,实际上是学习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本内容是通过“元认知”这一概念来描述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的这种元认知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元认知能力又是受个人变量、任务变量、策略变量影响的。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用人们常说的“问题链”来不断推动学生自我提问、不断深入。
如在《擦亮眼睛》一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了“瞧,天狗吃月亮啦”等四种现象。可以提出的问题除了课本已经说明的“你相信这些吗?”之外,还可以是:为什么会有这些说法?这些说法为什么不科学?科学的解释是什么?为什么这些说法是科学的?只有通过这些问题的追问,学生对此类现象的理解才不会局限在“这是迷信,不可信”的简单认识上。
总的来说,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注意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指导,这样才能让本学科的教学不至于成为空洞的说教,而是可以指向学生心灵的教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1781.html下一篇:小学网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