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次,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文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鼓舞,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朗读对引起学生注意也有一定作用,对于上课开小差打瞌睡的学生,朗读是最好的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之一。
二、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
1.紧抓字词。朗读时要紧抓字词,做到咬文嚼字。对一些重点字词,一些学生在发音上容易出错的字词要着重强调,纠正学生的发音。例如老舍的《母鸡》这一课,文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儿化音,抓住并读好这些儿化音,文章所表达的情味儿学生才能更有效的体会到。还有些绕口的难以理解的生僻字词,一般可以借助图片,动画等直观形象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字词意思,从而更好的朗读课文。例如在《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中有个词语是“海岸线”,学生对这个词显得很陌生,对理解文章的内容造成了障碍,这个时侯,老师只要拿出我国的地图,把我国的海岸线用手指出来,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2.理解句子。要想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因为对文章句子深刻理解了才能有利于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才能更好的朗读课文。对于句子理解的基本方法是先抓主干句,然后再体会句子修饰语的意思,最后理解整个句子的丰富意蕴。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主干句子,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加入情感。学生在掌握重点字词,理解了句子含义之后,就需要把握情感的运用了。学生在体会课文作者的情感之后,融入情境,把自己的情感加入文章,朗读出来的效果就会完全不同。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介绍作者写文章时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和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文章的。学生在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的情况下,体会作者的心境,再加入情感进行朗读,这样长期坚持练习下去,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了。
三、为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创设条件
1.要引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要求教师重视朗读积极性的培养,例如对一篇新课文的学习开始时,教师导入课文后,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这在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上屡见不鲜。王崧舟老师就是其中做得最好的一位。学生总能够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有滋有味地来朗读课文。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课文的情景,同时也锻炼并提高了自己的朗读水平。例如王老师在执教《望月》一课中,有一处他是这样引的“好。对,面对的对,无言以对的对。把“对”字圈出来。诗人面对着月亮,看着月亮缓缓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沉沉地落下去,月亮完全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蒙胧,此时此刻诗人的内心是满腹的愁怅。让我们一起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在王老师的引导下,谁还会不读?谁还会读不好呢?
2.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对学生朗读的时间要把握充分,时间过短达不到朗读的意义,时间过长耽误教学进度。一般掌握在8分钟左右。学生可以跟读教师,也可以自读。最后教师可以适当提问学生课堂朗读,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朗读情感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变换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变换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需要教师的技巧。
4.朗读与理解和想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把朗读和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情况下予感情于课文,才能更好的朗读课文,当然学生的理解可能和课文本身要表达的情感有偏差,但不妨先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去掌握情感去朗读课文,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对文章作者情感的加以理解,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表达之后提出不同观点,纠正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从而达到学生对课文的加深记忆。
总之,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1952.html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激发
下一篇:浅谈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