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其他教育 > 浅析中小学生“交往障碍”成因中的家庭影响因素

浅析中小学生“交往障碍”成因中的家庭影响因素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1-0000-0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渐渐改变了“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念,更加重视人的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心理健康是继躯体健康之后的又一重要定义。它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对中小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相反,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说明已经出现困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对他人的严重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交往障碍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交往更加频繁和密切。与此相对应的,心灵的沟通却越来越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也大大增加。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是心理障碍者。”作为“地球村”村民的一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

  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更少,交往的范围更狭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交往障碍是这些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所谓“交往障碍”现象,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难以融入社会生活的特征,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现象。有交往障碍的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交往障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鉴于家庭环境在中小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对“交往障碍”现象产生的家庭原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一、“交往障碍”现象产生的几种典型的家庭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

  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据中国家庭调查,每周纠纷在两次及以上的:30岁以下组占52%,30―45岁组占34%,45―60岁组占21%,60岁以上组占16%)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

  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据统计数字表明,当今离婚率已将近22%),把孩子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孩子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危机感更加强烈,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孩子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交往困难。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学习被耽误,心理上受影响。经过拨乱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机遇而重新走进学校,但仍有不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弥补过去在文化上的“空白”。因此,他们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解,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一位中学生家长曾对孩子的老师说:“老师,说起来心理很惭愧,如今糊里糊涂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文革”使这些家长成为像错过季节的庄稼,他们是带着无尽的遗憾步入社会、步入中年的。他们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节衣缩食为子女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惟恐错过这个成长季节。他们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或“棍棒相加”,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生理发育也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摆脱了“老小三口一张床,煤炉、马桶去一房,一门多户矛盾多,三代同堂难分房”的困难境地。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中小学生的生活范围,使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矫正中小学生“交往障碍”现象的基本策略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孩子于不顾。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傅雷也曾说:“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应尽量不要牺牲教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教育子女的方案,再去处理双方的诸多事宜。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产生。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孩子的思想趋向。随着当今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节假日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和他们聊聊琴棋书画,可以一起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等等,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

  3、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做到既是长者,又是朋友。

  作为父母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制定教育计划。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民主讲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大家都是平等的,要使孩子觉得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还是真诚的朋友。据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心理学家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值得所有的家长参考:(1)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2)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3)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4)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5)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6)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7)尊重孩子意见。(8)多说:“你自己决定”。(9)常交谈。(10)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

  4、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孩子与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孩子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孩子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和惧怕交往的心理。

  5、学校应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联合家庭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随着“健康”定义的不断变化,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也可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目前,我们正面临市场经济的大潮。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世纪的挑战。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小学生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而缓解和矫正交往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家长能运用好心理科学这个有力武器,去教育、管理子女,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适应高风险、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使之成为心理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195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