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近年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重大作用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孩子早期的教育和智力开发尤为重视。虽然人们对早期的教育投入了资金、精力,但是对孩子自身是否愿意去上学关注很少,在上学中产生的学校恐怖症没有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而且我国学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很少,大多是研究一个案例并对此进行分析,对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对策阐述很少。
学术界对学校恐怖症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日本是世界上教育先进国家之一。1941年Johnson等的报告中,把不去学校但与逃学完全不同的情况作为一种新的类型的情绪障碍,称为学校恐怖症。这个阶段的研究者对于逃学、不去学校等现象,主要从个人心理病理方面加以关注,因此名称明显带有病理性特征[1]。后来,其他学者对这一概念质疑,认为不符合学生不去上学的具体情况。学校恐怖症的提出者Johnson(1957)认为学校恐怖症的说法是错误的,此类问题的产生不是对学校的恐怖,产生机制是学生与母亲的分离产生,所以主张使用 “分离不安症”[1]。在中国,权威书籍中对此概念也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按照《现代儿童精神病学》关于特殊类型的恐怖症论述,定其学校恐怖症的诊断标准:去学校产生严重的困难;产生严重的情绪反应;父母知道他们在家;缺乏反社会行为[2]。这是在具体行为上对此进行界定。本人认为,学校恐怖症包含内容很广,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的学生不愿意去学校的情绪体验都可称之为学校恐怖症。
2、对学校恐怖症问题的认识误区
2.1学校恐怖症与逃学
学校恐怖症是由于学生害怕上学,害怕上学后的情绪体验,但是又怕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来就不强,这种心里矛盾如果一直存在的话,就会导致学生采取一些诸如呕吐、暂时性失明等外在症状来进行调节,从而达到自身内部的心理平衡。如果这些外在症状成功使得他们可以不去上学后,这种症状就会消除,而且很多孩子在家中可能还会自主进行学习以取悦父母。在屡次“得手”后,这种症状就会持续下去,父母同意不去上学这一行为对小学生采取一定的方式不去上学进行了强化。
而逃学的孩子没有不愿意去上学和担心学业这种矛盾,他们逃学是为了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而且不担心自己的成绩,他们如果有肚子痛等症状,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在身体上真正的疼痛。
2.2学校恐怖症与分离焦虑症
Johnson开始时提出学校恐怖症这一概念,后来又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学校恐怖症改为分离焦虑症。在此后,对这两个概念在使用时便有混淆之处,把握概念不严谨。本人认为,学校恐怖症包含分离焦虑症,分离焦虑症是学校恐怖症的原因之一。引起学校恐怖症的原因很多,与母亲分离导致的不愿意去学校是其中之一。小学生由于离开父母产生的焦虑源于早期婴儿对父母的依赖,很多心理分析医生把这种不去学校的症状描述为“随母综合症”。只有从学校回到家里看到母亲正常,没有任何不幸发生对才放心。从这个观点来看,上学恐惧是一种临床焦虑症,患儿实际上并不是害怕学校,而是害怕离开家。johnson和他的合作者后来采用了新的术语“分离焦虑”来准确地描述上学恐惧症。这一术语反映了他们的动态心理观点。他们认为,幼儿对上学的恐惧掩盖了与母亲分离和母亲离开孩子的相互焦虑[3]。由于孩子离开母亲而引起的叫分离焦虑症。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去上学的学校恐怖症包含了这一点原因。
2.3学校恐怖症和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很大关系
经研究发现,得学校恐怖症的学生很多都是好学生,这一现在在小学高年级极为普遍。究其原因是好学生太过追求完美,平常在家长和老师的赞美声中长大,但是偶尔被批评了一下,心理便不能承受,讨厌老师发展到讨厌上学。一次小小的挫折引发了学校恐怖症。
3、引起学校恐怖症的原因
3.1教师不正确的教育影响了孩子对上学的态度
体罚、偏爱学习好的同学,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诸多不当的行为,深刻影响了孩子们对学习、对学校的态度。在安徽省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接触的病例中,一些中小学生是由于讨厌某个“坏”老师,进而泛化到憎恶学校、憎恶同学的。在老师面前的不只是孩子是弱势群体,很多家长对这样的事情也表示很无奈,很多家长说如果是我们孩子的错,我们会严加管教,但有时明明是老师不对,我们也不能说是老师的不对。我们无法对孩子解释,让孩子对老师的话进行判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不可能的。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家长唯一的办法就是转学,而转学带来很多危害,首先,转学会使孩子感觉到是自己错了,自己给家长带来很多麻烦,产生一种挫败感,这样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其次,对条件好的家庭来说,也许花钱就可以转学了,但是有的家庭一般,这样会给某些家庭带来很大的麻烦。再次,孩子在原来的学校已经融入了那个环境,如果再次以一种挫败感的心态进入另一所学校的时候,会很难适应新的环境。
3.2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的学校恐怖症
据安徽省心理咨询委员会的不完全调查,家庭是中小学生患上“学校恐怖症”的最重要原因,有的家长本身过于敏感懦弱,人际关系差,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产生了防御性的病态心理;有的家长则过于溺爱孩子,当孩子第一次提出害怕去学校,一去学校会难受时,过分紧张,一味放纵,“宝宝哪不舒服呀,不愿意今天就不去了!”孰不知,一次、两次,助长了孩子的“学校恐怖症”。
3.3学生自身
产生学校恐怖症不仅有老师和家长的原因,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得了学校恐怖症的学生都有一种错误的认知模式,而且在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下就会产生错误的行为模式。错误的认知模式一般有以下4种,高成就动机模式,这种模式是指自己建立一个没有任何弹性和修正余地的目标,而且对此目标过于重视和苛求;他人取向模式,这种模式是患者缺乏强大的自我概念和独立性,一切以他人取向为目标,过度重视他人评价,爱面子;单极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对学习成绩高度重视,甚至达到孤注一掷的程度,一旦成绩不像自己预想的那样,就没有其他的精神支柱支撑,对暂时失利带来的挫折和打击难以应对;重结果轻过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考试结果十分重视,但对学习过程并不十分重视,甚至是回避的,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感,过程对这样的患者来说是十分痛苦的[4]。在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下就会产生错误的行为模式,导致学校恐怖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1966.html上一篇:新课改下激发小学生英语兴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