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语文课堂的教学教育改革已经多年了,但是至今仍摆脱不了“在课堂上教师讲得越来越累,学生们却无动于衷”的沉闷景象。那么教师们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状况,最后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为目的的课堂。我认为引入激励机制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赞扬”激励
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都认为,赞扬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因为孩子是自尊和好胜的,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受到家长、教师的赞扬。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并且提供发展的条件,努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都感到自己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需要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与肯定,要让学生经常听到教师的激励:你的看法很独到、很有创意;你的知识面真的非常广,看来老师都要向你学习了;你是怎么想出来的,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你很幽默,你的发言把大家都逗笑了……对发言不理想的学生教师更要有宽容的态度,从另一方面肯定学生:你这个想法很独特;没有人像你这样想到这个方法。教师一句无心的批评但是学生的理解就可能是:我很笨;大家可能都在嘲笑我;老师不喜欢我等等。当学生沮丧地坐下时,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课本上了,这种失望的情绪将伴随着他直到下课。因此教师让自己对学生赞赏的情感通过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喜欢自己,赞赏自己、肯定自己,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敢于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敢于挑战,不断争取成功。
二、“民主”激励
民主激励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不仅仅是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导游,更要做伙伴。要让学生有尊严,敢于在和教师平等对话,讲话时昂首挺胸,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教师要建立教学主的思想,不要一味的自我为中心。因为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有人格的自由,才会擦出思维的火花,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后,学生才能说自己想说的,在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老师跟学生说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你们有什么想法?你们觉得这样对吗?如果你们是老师你们会怎么做?但是学生们对于这种问题通常不会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为此,教师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的惯性思维,抛弃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答案,允许有自己的思想,鼓励张扬个性,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掌握知识,学会论述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才是最能激励人向前的。
三、“竞争”激励
古人云:“并逐曰竞,对辩曰争。”课堂教学应当充分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一个竞争的空间,这种竞争可以是个体间的,也可以是小组间的。比如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或发言精彩的学生可以当场给他帖个小红花或是在他的手背上画个红五星以示鼓励。至于小组间的竞争,教师可以把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在课堂上表现出色的小组加红旗,课后进行统计,红旗数多的小组发给组员精美小卡片做奖品。在国外的学校,英文老师上课时把班上所有学生的英文名字列在黑板左侧,对于课堂上读单词声音洪亮的,发音准确的,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老师就在表现尤为出色的就在名字旁边画个笑脸,表现不够理想的则画个哭脸予以提醒,这样好学生和稍次一等学生的表现一目了然,出色的学生自然继续努力,不够的学生当然就会更加努力,毕竟这关系到学生的面子与自尊,因此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竞争的氛围中你追我赶,努力向上。
四、“彰显个性”的激励
“个性”是相对“平庸”而言,有个性才有创造性,有个性才会显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学生富有个性的发言、富有个性的展示,有个性的创意都能增加课堂的活力与生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发扬个性的平台也是很重要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教师让学生去收集和战争有关的资料,在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学生们有的站在讲台前语气沉重地向大家介绍了发生在国内外的战争状况,有的在投影仪前向同学们展示一张张惊心动魄的照片,有倒塌的楼房、有血肉模糊的尸体、有哭泣的儿童、有无助的老人……学生讲解画面时声音低沉、哽咽;时而传来同学们低低的讨论声,这是情感的共鸣,台上与台下的学生情感已经融为一体,台下学生的这种情感共鸣是对台上同学努力的一个肯定。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如在教学意境优美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内容画画,教学故事性强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编写故事,扮演其中的角色,演绎自己对于课本的理解,遇到说理性比较强的文章时还可以列出正反两个命题,让学生围绕其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在这样的一个个平台中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尽情挥洒着自己性格中最独特的一面,这个过程学生乐在其中并享受其中,这就是对于学生最好的激励。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1994.html下一篇:中小学生隐性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