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歌唱教学没有正确的定位,导致教学实践中目标和方向不明。那么教师如何利用每一次歌唱教学教给学生基本的歌唱技能和表现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呢?那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地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了。
一、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一)歌唱,在正确的姿势中生根
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正确的演唱姿势可以使演唱时的声音更稳定、更灵活、更动听,而错误的演唱姿势则会阻碍歌唱技巧的发挥。要使学生真正得到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就要从良好的歌唱姿势开始。因此,笔者认为歌唱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唱姿势,使其处在“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状态是进行有效歌唱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歌唱,在一呼一吸中发芽
呼吸是发声与歌唱的动力,不会呼吸的人就不会歌唱。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根据歌曲需要设计一些呼吸训练的游戏,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气息浅,吸气抬肩,不会控制气息等错误的方法,采用他们能够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游戏中感受到气息的支持,并运用到演唱中来。
(三)歌唱,从科学的发声中开花
发声是歌唱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才能正确稳定地唱好每一个音。那么歌唱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有效地发声训练呢?首先,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宜搬出太专业的音乐术语,而应从“轻声地说”开始,通过示范、讲解,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理解并做到“轻声高位”地朗读,起到以字带情、以字带声、以字带腔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快乐地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做到咬字准确、吐字清晰,为更好地表现作品情感内涵奠定基础。
二、遵循音乐的艺术规律,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音乐是运用语言的声调,生活中各种音响、节奏创造出各种旋律来反映人们思想感情和社会现实生活的。由于旋律是由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强弱等要素组成的,它必须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才能使人获得音乐的感受。因此,歌唱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给学生一个反复听、唱的过程,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使音乐长久地保持在他们的记忆之中,从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
三、“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歌唱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的首要条件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不要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首要目标,要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片面地理解了这一阐述。众所周知,音乐基础知识包括构成音乐的诸多要素。比如:音符、休止符的时值、调号、拍号、力度、速度等,这都是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的东西,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在歌唱学习中准确地把握音乐风格,才能真正地谈及歌唱,否则一切都是空谈。音乐基本技能训练包括视唱练习、节奏训练、歌曲表演以及乐器演奏的训练等等。假如一个人的耳朵里没有音高、音准的概念,听不出节奏的疏密,感觉不到音乐的色彩,那么审美该如何去审?假如一个人不懂得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发声、歌唱的咬字吐字,只会大声喊唱,那么歌曲该如何去唱?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主编吴斌老师在《关注音乐》一文中强调:“作为学科,必须要有相关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如果没有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音乐就失去了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支撑点。”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与回避音乐知识的传授,而应将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节奏、音准、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帮助学生逐步加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从而更好地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
总之,把握歌唱教学的精髓和意义,既是对教师教学的高要求,也是对客观而准确地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提出的高要求。工作一线的音乐教师们,让我们一起来做教育的有心人!用音乐本身的魅力使学生置身于音响天地中,进而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在听中、唱中、动中获取知识,学会思考,从而唱出音乐的形象,唱出音乐的情味,唱出音乐的美感,使我们的音乐课堂真正达到实效、高效、朴实、精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