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使学生具备对美的事物及属性的感觉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巍峨的高山,奔腾的大江,挺拔的青松,翱翔的苍鹰,给人以壮美之感;春花秋月,青山绿水,白云初晴,流莺争鸣,则使人感到秀丽柔美。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2.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我们知道,人类的美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美感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种事物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要丰富学生的美感,就必须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二、注重形象思维,训练想象能力
1.运用迁移,培养想象。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提到名字的这些奇石美在哪里、奇在哪里?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呢?教学时,可让学生小结并运用以上学习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这些石头的样子、为什么人们给它们取这样的名字,并当一当小画家,把想象中的石头给画出来。
2.听辨音响,诱发想象。例如,将公鸡的叫声(或闹钟的铃声)、刷牙声、开门声、关门声、急促的脚步声等组合在一起,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是某个人早晨起床后,洗漱完毕就匆匆出门了。听音响说话或作文,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3.引导吟读,展开想象。文学主要是形象思维的结晶,而审美的思维始终要伴随形象,离不开形象,要运用形象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联想。按照这一思维规律,吟读作品必须伴随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达到审美求真的目的。
三、创设审美情境,实现审美教育目的
1.进行美读,创设“耳闻”的美境――如闻其声。美读是指以正确的读音、富有魅力韵味的声调、适中的节奏进行朗读,给学生以示范和感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的建构活动,教师只是学生的学习资源之一。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字正腔圆、感情饱满的美读,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建构的“美的情境”。学生从那有声的、无声的语言中,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美的信息。
2.再现美景,营造“目睹”的美境――如临其境。综观小学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是美的信息的载体。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自然物的形姿状貌、领略自然物的形态美,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身在画中”的美感。
3.探究美艺,再造“互动”的美境――如鱼得水。从信息原理看,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互动反馈的过程,课堂上,师生、生生在相互的信息传导、接收、再生、反馈中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互动探究就是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这就是美的表现。
四、提高教师美学修养,坚持以美育人
1.教师应该具有美的师德和优雅的审美气质。对学生而言,教师审美气质的显扬既是一个感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情的过程。教师优雅的谈吐、高雅的爱好、敏锐的审美判断力、准确的审美鉴赏力更有助于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中陶冶情操,养成作为现代文明人所应有的涵养和气度。
2.教师要用美的仪表和美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自然得体;做人要刚直方正、心地善良;要注意处处为人师表,用自己美的形象和美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自我形象,包括外在的服饰形象和内在的情感形象,这些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3.教师要用美育理论和美的眼光来处理教材。高明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应该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把从教材中发掘的美育因素加工成适合学生接受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博览群书,注重美育理论的学习,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处理语文教材。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