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教师教学过程中指导作用发挥的匮乏
新课改背景倡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其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某些教师在自我身份定位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事外,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最常见的是教师设置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笔者设置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葫芦是怎样成长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种植葫芦的?你觉得主人公的思维正确吗?你怎样看待这个故事?学生结合问题开始阅读文本,并探究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学生很快就结合问题找到答案,但是都是按照书中的原话而来,没有自己的思维,看似是引导学生成功地解决了阅读问题,但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并没有发现阅读的真谛。对此,笔者认为,应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诱发学生自主阅读、深入了解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几个问题。
二、教师设置的学生自主探究目标过多
新课改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小学生能力有限,其思维空间也有限,某些教师担心学生思维不全面,尝试设置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试图通过多个教学目标促使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面对多个教学目标,其分析自主探究、学习虽然有了一定的结果,但是都是泛泛而谈,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并未探究而知,只是为了应付多个学习目标而学习。这样就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停留在表面分析上。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有的教师设置多个教学目标:自主阅读文本、自己查找并认知生字、找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感想、文章段落分析且说说理由、文章中心思想等。整节课,学生要实现多个目标。而小学生无论是能力还是其他方面都还不太完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缩小目标,找出核心,让学生结合核心目标逐渐扩大,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情感等,实现课堂教学质的飞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教师过于倚重学生
自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凸显以来,教师每节课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这是教学改革的自然现象。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对这个环节存在把握不当的现象,即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主权,过于“倚重”学生,使得课堂表现动态不断,但是教学得不到有效升华。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教师将课堂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就教学内容踊跃发言。学生纷纷积极地发言、表态等,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像是散沙,毫无规章,学生不知道探究了些什么,结果对待知识仍是茫然,同时对学习也失去方向,其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导学”的失利。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反思、探究其失利的原因,进而找到学生与自我之间的“契机点”,并以此为突破点,以生本的态度注重学生的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明白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之后再有目的地给予学生自主权,真正让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有效发散思维。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就自我教学的情况不断分析、总结,找出问题,并结合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丰富自我教学的经验,最大限度地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2542.html上一篇: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