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合作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作为一种颇具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中。它通过学生小组化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并使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协作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的进步。但由于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年龄小,绝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缺乏竞争意识和合作技能,所以小组化合作性学习在教学应用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教师为“小组合作”这一形式而合作,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参与效率低,往往出现启而不发、各唱各调、好学生的一言堂等现象:以合作学习代讲、代练;评价时轻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导向,轻集体评价……上述现象严重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也与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教育观背道而驰,因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成了当务之急。
二、策略
在小组合作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灵活地调控教学过程,点拨、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潜心设问,引发合作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可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这是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合作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地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看录像研究统计上学时学校门口地车流量。第一次学生自己独立统计,结果都说车辆太多太快来不及数。当我问学生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困难时,学生都说与人合作才能完成刚才的统计,于是进行了第二次的合作统计。果然经过小组化分工合作的统计,准确地统计出了学校门口的车流量,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样让学生自己在实际问题地解决需求中寻求合作,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自主积极性。
(二)精心点拨,引导合作
现代合作学习认为“导”是手段,教师的精心点拨引导,会使合作更围绕中心、更突出主体,会让学生的合作精彩纷呈。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合作探究,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当小工程师,用各种学习材料(立体模型)像搭积木一样搭建各种建筑或其他东西,看谁摆得稳当。学生经过兴趣盎然的合作后完成了各种作品,又引导学生讲座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可放得稳,而球体却放不稳?学生经过合作交流得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这就引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教学。第二次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合作,把一些物品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并小组交流这样分类的理由,让学生在分类交流中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形成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的感性认识。第三次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来摆大正方体、大长方体,学生在合作摆放中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感性知识,又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一次次合作,使得整个教学浑然一体,自然流畅,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同时又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三)开放空间,促进合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就应尽量给学生开放学习的空间,不悔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感性材料,去探究,去合作,去体验。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过去我常为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展开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效果好,其实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开放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正,并说明:“课桌上的的信封里放着一些材料,你们在小组里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如果你们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当然也可以。”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合作与探究的空间,也增添了尝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果然,在小组的集体合作探索下验正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出乎意料,富有创造性的。其中有借助实物根据分数的意义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的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根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来验证相等关系的;有用绳的长短来验证;也有用圆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来验证。可见,给学生开放合作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合作的有效性,同时也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大大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发挥特长,优化合作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思维特点,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启发学生必须要以扎扎实实的独立思考学习为基础,只有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个体的学习优势,再进行合作学习,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讨论,激荡学生思维,才能让学生在多样性的独立思维基础上通过交流发展求异思维。
例如研究归一应用题:榨油厂用500千克花生,榨出花生油67.5千克,2500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路,经讨论形成了正归一、反归一、倍比、比例解等多种思路。这样在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合作学习,每个同学既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去探索研究,又可以交头接耳、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在合作中完善、提炼和概括,使学生的个性才能在交流与合作中得到激发,并且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学会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使合作达到最优化。
(五)优化评价,激励合作
新《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因此,在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既要对小组成员个人进行评价,更要侧重对合作集体的评价。我们要不断优化评价,激励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可采取以下策略:
(1)鼓励性评价。当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后提出探究设想或在合作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要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对他们合作成果予以表扬鼓励。因为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可以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期望性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合作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告诉他们通过小组的合作一定可以成功,给学生以自信。
(3)延迟性评价。适当延迟评价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效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如学习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一位学生根据“学校今年上半年前3个月平均每月节约用水43吨,后3个月平均每月节约用水47吨,学校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节约用水多少吨?”提出:解这类题目只要把平均数加起来除以2就可以了。教师这时既不作完全肯定,也不作一口否定,而是组织大家开展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在月份数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的方法时,教师再适时评价肯定他们的集体合作探究的成果。这样教师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可以使学生保持合作的热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把评价的中心放在合作的过程中,放在合作成功的体验中,放在学生的进步与提高上,有助于学生合作兴趣的培养与合作技能的提高。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论文网]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2670.html上一篇:小学英语音标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下一篇: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