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师范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学科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在多年的科学教学研究中,我认为探究式学习是最能体现这个培养目标的一种方式,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主地探求和应用科学知识。那么,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呢?
一、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呼唤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气氛,能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究。儿童天性好说、好动,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世界在孩子眼中永远是那么神奇,那么充满幻想,那么妙趣横生。他们总是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做出一些不寻常的举动,有的同学问我:“鱼会不会思考?”“鸡为什么不会飞?”等问题。教师用征求、询问、商量的语句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我来给大家一个建议好吗”“还有什么问题”“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看法”等。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过,课堂上若被学生的问题难倒了,我也会坦然地承认:我不懂,然后和他们一起去探究。他们都非常乐意帮助我弄懂问题,让大家共同进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强,对于自然现象中的许多问题很感兴趣。例如,苹果熟了,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掉在天上;动物有尾巴,为什么人没有尾巴;为什么月亮总跟着人走……我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实验做迁移,并给以简单讲解,使学生虽然没有具体的理论,但已对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解开了疑团。例如,一连几天阴雨绵绵,三年级某学生问道:“老师,下雨真是上天伤心流泪吗?”听后,我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在自习课时让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由于年纪小,知识少,最终没能得到圆满的答案。于是我布置他们课外找答案:他们有的去找“百科全书”,有的请教朋友、长辈,有的上网查资料……在他们得到了一些理论知识后,我又在自习课上请五年级的一位学生做了“模拟降雨”的实验,当学生看到酒精灯加热下的烧杯中不断有水蒸气上升(相当于自然界的水蒸气),在冷的玻璃片上冷却形成小水珠(相当于云),而且越积越多,最后终于承受不住而流下来的时候,顿时茅塞顿开。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爱问个为什么,非得探究出个究竟来。
2.在操作实验的活动中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玩、好动、好胜,表现欲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再只满足于对身旁的自然现象的简单观察。而总想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他们了解如何引起或改变一些现象的要求和欲望,并愈来愈强烈地想进行各种尝试。因此,我就注意时时处处多让他们动手实践。例如,在讲“怎样认识物体——空气”一课时,有这样一个实验:想办法把一杯水和一杯空气交换一下,并以此来证明空气确实占据着空间。实验所用器材简单,只有两个水杯、一玻璃缸水。为了锻炼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好。
3.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句名言:“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老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一节课,教师发言或活动时间多于学生,那么这位教师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所以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情境后,应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激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观察、实验、操作,而不是教给学生每一步该做什么。例如,在“热空气”一课开始,我将悬挂纸蛇的铁架台和酒精灯按小组分发给学生,并让学生把酒精灯放在纸蛇的下端(留有一定距离)。我提出问题:当点燃酒精灯,纸蛇会怎样?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纸蛇会转动,有的说纸蛇会上升,还有的说纸蛇会螺旋上升,我也随着学生说纸蛇可能会摆动,此时通过老师参与猜想,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学生更能大胆地设想,敢于质疑。当教师参与猜想后,学生还有一种急于知道“谁的猜想对”的想法,于是想动手实验,亲自看看现象的出现,用事实证明准猜想的对。在实验中学生发现纸蛇会螺旋上升,此情此景掀起了学生的思维高潮:纸蛇为什么会上升呢?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书中实验和小制作中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创造性实验,从中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就应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探究。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扶他们一把,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科学探究应该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三者的结合
记得科学教学刚刚开始时,给我的一种感觉就是科学课堂教学旨在探究,只要让学生经历这一探究过程就可以了,在参加一些科学教研活动时,我甚至听到过一些教师说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重要之类的话,因此教学设计也由此而展开,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确实是培养了,但一堂课下来,几堂课下来,甚至一年下来,如果让学生回答你学到了什么,我想学生很难回答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迷惑的地方。随着“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使我对《科学》这一门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斯
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出现,学生在各个领域中都空前地活跃,不管是什么样的课,都注重了让学生自主体验。科学课更是由于自身的特点,走在了所有课程的最前面。通过让学生自主的科学探究,知识情感技能的培养得到了提高。
四、让学生自主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之后,还应注意安排科学知识的实践。教师要适当安排时间,使学生走入大自然中,使他们放眼世界,开拓思维,从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中获取灵感,并利用科学的结论进行发明创造。
纵观科学教材,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有很多可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素材。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独具匠心的实验材料往往不被重视,此谓师之过也。教学中,我在不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的情况下,注重了学生的动手制作。几年来,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做成了地球仪、孔明灯、土电活、不倒翁、温度计等,还做成了各种动、植物标本。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认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像接受式学习也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在教学中要明确怎样处理好探究这种主要模式和其他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宗旨真正落到实处。
事实胜于雄辩,科学课程的改革还将不断地深入。我们要坚信:只有我们今天的付出,才会有明天的收获。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亲历探究过程,他们才能真情地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给人带来的魅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课题“区域教师全员岗位培训研究”(批准号:XJK12JJZB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