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师范教育
【摘 要】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其职业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各地各高校应以此为导向,通过制度建设,确立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标准,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确保辅导员知识体系基础,通过拓宽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方向,鼓励辅导员走职业化发展道路,从而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能力 培养路径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历经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辅导员三个阶段的发展,辅导员岗位职责从以政治工作为主发展为全面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身份定位从政工干部发展为教师、干部双重身份。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下发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实施以来,中央各部门、各地各高校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也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不断发展丰富。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界定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界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表述为“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给出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特征的描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并根据辅导员工作职责将辅导员能力标准详细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
高校学生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认识较为一致,认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在对大学生的服务、引导、管理工作中应具备的认知、思考和实践能力。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外延,专家学者的划分方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包括通用能力,例如自我管理能力;基本能力,例如领导能力;专业能力,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包括学习能力、应对能力、教育能力、创新能力等。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认知有着基本共识,尤其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印发后,这样的基本共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外延的划分,根据学习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归类方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不断丰富,辅导员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辅导员人数按照1∶200的标准进行配备,队伍建设政策不断明确并落实到位,辅导员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得以普遍提升,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职业能力相比,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仍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一)辅导员专业背景混杂,职业能力所需的基础知识薄弱
尽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都对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有一定要求,规定辅导员需“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但在招聘或选拔辅导员的实际过程中,高校对于应聘辅导员岗位的本校毕业生或教师的专业背景要求并不严格,导致了部分辅导员相关基础知识薄弱。
(二)辅导员培训缺乏系统性,职业能力科学化水平受制约
教育部自2005年开始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并自2006年开始印发普通高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也结合实际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一大批辅导员分享了优质的培训资源,但仍有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培训流于形式,除岗前培训等硬性要求外,很难给予辅导员其他系统的辅导支持,致使辅导员开展工作一直处于经验型状态,很难向研究型、科学化的工作状态转变。
(三)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低,职业能力的主动提升意识不强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低主要与三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职责边界不清晰,角色定位模糊,导致高校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认为辅导员是学生的保姆、突发事件的救火员、杂事难事的万金油,辅导员自身也找不到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二是辅导员的发展通道狭窄,目前打通辅导员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行政职务上“双线晋升”通道的学校还是少数。三是部分辅导员没有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的事业,而是视其为职业的跳板。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辅导员很难有主动提升职业能力的动力和热情。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需要政府、学校、辅导员自身的多方面努力,需要以制度建设确立、落实相关标准,也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加强有关学科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
(一)以制度建设落实为保障,确立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标准
1.严格准入制度
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依据“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业能力特征,研究制定科学的职业准入标准和严格的选拔程序,为辅导员队伍选拔成长起点高、基础厚的优秀人才。
2.丰富培训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复杂化,学生工作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需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各方面的能力,并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给自己充电,这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应设计制定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等多层次、系统化、不断更新内容的培训机制[1]。培训形式应更加立体化,在常见的讲座之外加入实践教学、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环节。对于培训师资应有相关要求,使其更加优质化、专业化,以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3.优化
管理考核机制
管理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辅导员明确工作导向,指导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以何标准要求自己,从而提升其职业能力。管理考核的评价方应包含领导、同事、学生等各方面人员,实现360度立体考核。管理考核的方式应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尽可能全面地评价辅导员工作。
4.保障发展晋升通道
畅通的发展晋升机制有助于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内在动力,高校应真正重视并落实辅导员发展晋升的“双通道”机制,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时应岗位单列、条件单列、组织评审单列,行政职务评审时应纳入学校干部管理范畴,设立科级、处级辅导员。
(二)以学习、发展的眼光为导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将处于深化综合改革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凸显,需要一大批熟练掌握有关专业知识的辅导员投入学生工作。在美国有近百所大学设有培养学生事务硕士的专业,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应以学习和发展的眼光,强化学科理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2]。以学科建设支撑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牵引,帮助辅导员明确个人发展方向
除了落实辅导员的“双通道”发展以外,还应拓宽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就业指导等工作实务方向建立健全资格认证、等级认证机制,鼓励广大辅导员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学习研究,提升业务水平,努力成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楷模,努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3]。引导辅导员将工作作为事业经营,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冯刚.坚持质量导向和内涵发展 努力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上一篇:对农村教师教学效能的发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