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 > 跨学科研究 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跨学科研究 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师范教育


【内容提要】跨学科研究是知识、智慧和技能高度集中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一个新亮点,同样,也是研究生教育战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跨学科是一种多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目前,跨学科已经形成适应、前沿和问题三种模式。研究生培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借助跨学科研究以提高质量,优势整合,拓宽知识面;采取导师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报考。
  研究生教育,是知识、智慧、智能、人格高度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具有高等院校、高级科研机构传承学术、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主要功能。纵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迅猛发展,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日趋复杂。这种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综合性,一体化的趋势,给我们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各种跨学科问题,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去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去寻求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大课题,展示了跨学科研究的各种可能途径。
  在新的科技形势下,重视和加强研究生教育中跨学科研究,是解决研究生教育中封闭型、滞后性、空泛化的有效措施,是研究生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急迫课题。本文将从跨学科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入手,阐述跨学科研究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意义、研究路径。
    一
  (一)跨学科研究的内涵
  跨学科,学界也称作“交叉学科”。中文“跨学科”一词是从英文interdisciplinarity翻译引进的。最初只是在一般字面意义上使用此词,随着研究的深入,跨学科一词由原来的多种理解已经逐步趋向较为稳定的公认的涵义。目前在国外学者中较为公认的“跨学科”的涵义是指对于典型学科之间的问题的研究。西方学者g·伯杰克在《跨学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问题》指出,跨学科是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之间紧密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简单的学术思想,甚至全面交流整个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和术语以及各种资料。著名学者钱学森指出,所谓交叉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来的一系列新生学科。由此可见,跨学科是一种多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是打破学科界线,进行的科研活动。
  (二)跨学科形成的模式
  依据学术界一般分析,跨学科的形成有三种主要的模式:适应模式、前沿模式和问题模式。
  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日趋紧密的关系和交融渗透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适应模式的形成,科学与技术交叉、科学与经济交叉、技术与经济的交叉,便形成了诸如技术经济学、经济数学等学科。第二种模式称为前沿模式,其发生在学科交叉的场合。如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在三者交叉时则产生各自的前沿分支学科。这些学科的交叉有二交叉、三交叉、四交叉甚至更多的交叉。这些交叉,不但体现在自然科学之间,还体现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各自的各个不同学科领域内的不同层次的交叉、各个学科领域间的各个层次交叉以及各类学科之间的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甚至诸多学科间的综合交叉。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综合,大量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如20世纪40-70年代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当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总计已经达到近万种。学科交叉是产生新概念、新定律、新理论、新科学问题、新技术手段的生长点。第三种模式为问题模式,问题模式则产生于科学问题与前沿和适应学科交叉的环境下。
  (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
  从跨学科形成的三种基本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在跨学科的课题研究中,实现了多种知识,多种方法,多种研究手段的交叉与汇流。因此,跨学科研究是知识、智慧和技能高度集中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一个新亮点,无疑地,这也是研究生教育战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这是与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1.跨学科研究具有综合性。科学本身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把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精确的研究。但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其他事物孤立地存在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特别是当代重大的科技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比如,环境问题的起因、性质和影响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任何单一科学、单一技术或单一行业都不可能单独地对它提供完整的说明,更不能对它提供完整的科学的解决方案。正因为这样,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就从单学科研究进入到多学科合作,进而发展到跨学科。
  2.跨学科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代各国所面临的迫切的重大现实问题,大多是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的复杂问题,如人口、粮食、能源、环境、国家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必须进行学科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单举青少年犯罪问题来说,已经从原来由单一学科法学来解决,发展到了由多个学科的共同研究,这些学科涉及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甚至经济学等。
  3.跨学科研究产生当代尖端科技项目。当代重大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项目,无不是由具有宠大实力的科学共同体、集合各学科的新成果,综合各学科的新成就而完成的。如dna分子结构解译,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宇航技术的成功开发,都离不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的协作攻关。跨学科研究是推动科技尖端项目的主要组织形式。
  4.多学科研究协同效应产生的不是知识的线性加和,而是新知识突变,产生的是协同放大的原理。
    二
  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变革的不断加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强大的动力,并将使它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对此,学术界已经归纳出跨学科的四大发展特征:发展的速度上由缓慢增长转向加速拓展;发展的形态上由线性交叉转向立体网络交叉;发展的理论上由理论的综合转向综合性理论的建构;而跨学科的产生也由自然萌发转向了有组织的研究。我国的两弹一星的研发,载人飞船的研究和实施,正是跨学科研究显示出的巨大的生命力。哈佛人指出:哈佛的明天在于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研究在高级科研、重大科技突破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重视、发展跨学科研究,有利于高等学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是跨学科研究的灵魂和生命力。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存在着密不可分、双向互动和促进发展的关系。现实中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靠单一的学科去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不现实了。有的问题从过去来看,完全可以由单一的学科去完成的,现在则必须用综合的方法去解决。如要对一个待修建的水库进行论证,除了涉及水利学和电力学方面的学科以外,还会涉及到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利用。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只有很好地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处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跨学科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发展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参与经济建设,为国家、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
  (二)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的发展来源于实践,跨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解

决复杂问题。而跨学科运行机制的关键是组织管理,多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工作,参与工作的人员则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群体。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技术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和创造性的结果。多学科的杂交也会在学科界面形成具有独特研究对象的新科学,对改造和促进传统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加强对学科内涵的改造和建设,促进新兴学科的形成,加速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社会需要与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以及不同学科的交叉点是科学突破和产生的生长点。
  (三)跨学科研究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其体制、结构、教学方法、科研,课程设置等,都以传统的科学和专业为准绳,培养的人才适应面极其有限,既难以适应其专业之外的工作和其它方面的需求,同时,也缺乏综合性思维方法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人类必须不断地面对经济社会加速变化而带来的各种挑战,必须认识和解决复杂的新问题。在复杂的、盘根错节的问题前,单学科的知识和狭隘的专业化技能已经显得软弱无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跨学科、多学科、尤其是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结果必然是对跨学科研究的需要越来越大。对研究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研究生的最重要特征是科学研究,综合研究能力是培养研究生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培养计划的制定都是围绕着培养科研能力这个中心的。我国培养的研究生,虽不乏发明创造者,但更多的是停留在书本研究上,要革除这一弊端,必须根据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精选课题。然而,研究一旦涉及到科技和社会的重大问题,靠单枪匹马、一人打天下,是很难解决的。跨学科研究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选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四)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每一个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即知识体系、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其思维方式、研究手段、概念体系被特定化后,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种状况会制约与相邻学科乃至同一学科的其它分支的主动接触。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科学研究必须打破封闭体系实行开放性的学术思想交流。由于跨学科研究不受学科边界和传统专业的限制,不受某一理论和方法的约束,多学科合作、交流、互补,使参与者知识得到更新,知识结构得到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性得到加强。同时,参与者的智能结构在多学科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步趋于优化。在美国,跨学科研究级的成员平均具有1.8门学科知识的修养,在欧洲国家,他们平均具有1.28门学科知识的修养。而我国还相距甚远。
    三
  近年来,我国进行的高校结构调整,校际的合并,使得许多原来学科单一的学校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一般地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具备有一定的规模。如何借助跨学科研究使研究生教育与现代科技的交叉渗透综合整体化发展相适应,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一个亟待重视和加强的课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是从观念和认识上明确学科的综合和分化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而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和创新,是综合和分化趋势的主要特征。因此,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二是要树立新的科学观、人才观和发展观,认识跨学科的可能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跨学科研究呼唤人才的知识组合,尽快抛弃僵化的培养机制,不断调整人才的智力结构,从而建立起一种更具吸纳性、包容性、跨越性,更富有弹性、适用性的开放科研体系和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二)用整合的教育优势来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用更广泛的、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原有的课程和设置新的课程,研究生教育应该重视以研究问题为中心。建立包括教材资源、课堂资源、社会资源大统一的课程观,促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尖端研究统筹兼顾的研究体系,建立一种蕴含着无限的、多向度的动态研究进程和多可能性、多启发性、多达成度的研究目标,实现研究生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性和多回路反馈,多渠道对话的交互式培养机制。
  (三)提倡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目前,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所还是采用由一名专家教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方法,即所谓的“手工业式”或“个人培养制”。一般来说,导师具备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雄厚基础,具有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特长,但他不可能精通每门学科。这往往会导致研究生视野狭窄,常常只注意到一家之说,忽视了各家学科理论之间的交流。闭目塞听、门户之见、学阀作风、规范失衡等,不能不归之于导师制的某种缺陷。采取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由导师和相关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培养,可以使学生不局限于某一导师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了解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
  (四)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以及多学科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专业学科间的壁垒,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文理全然不通,这与学科的纵深发展,与学科的综合交叉、整体化发展极不匹配。在本科生中开设跨学科选修课,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至今仍未普及,加强跨学科选修课的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将会弥补上述不足。如开设《新兴学科知识专题》,邀请其他院校、研究所的专家来讲学,开设一些校际、国际之间的学术会议,无疑可使学生关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及前沿动态,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
  (五)加强综合能力的实践。跨学科研究的活力之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现实生活不断地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如我们身边的城市交通问题、山区发展问题、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人的积极性调动问题、人才的造就和选择问题、转型期的就业机制、现代化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革新、发展的关系等,都适合进行跨学科研究。但是,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谈到科学研究时,往往抱怨找不到课题。这反映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缺乏统观全局和综合考察的实践能力。研究生教育只有面向社会实践才有所作为。只有进行跨学科和综合教育,才能有所创造和发展。
  (六)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制定合理的实施办法,让研究生更多地选修与专业相关学科,尽快使他们成为具有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制定一些激励机制,从组织机构到经费保证等,鼓励研究生跨学科组合课题,使跨学科研究成为风气,成为发展主流。
  高等教育只有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才能促使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样,研究生教育也必须适应当今的大科学、高技术发展的态势,不断从这些领域汲取新的营养,使教育内容和方法交叉、综合,以期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研究生培养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韦群,李克武,富有时代气息的交叉学科教学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1998(1).
  [2] 李余生,殷辉安.跨学科研究生教育 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4).
  [3] 吴志信,瘳湘阳.重点学科的综合化建设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1996(6).
  [4] 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shifanjiaoyu/10031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